赏析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欧阳修 本章:赏析二

    so.gushiwen./favi.ico

    情画意,秀丽多姿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就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琊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琊,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如果您喜欢,请把《醉翁亭记》,方便以后阅读醉翁亭记赏析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醉翁亭记赏析二并对醉翁亭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