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迈 本章:·卷十二

    利涉大川

    【原文】

    《易》①卦辞称利涉大川者七,不利涉者一。爻辞称利涉者二,用涉者一,不可涉者一。《需》、《讼》、《未济》,指《坎》体而言。《益》、《中孚》,指《巽》体而言。《涣》指《坎》、《巽》而言。盖《坎》为水,有大川之象;而《巽》为木,木可为舟楫以济川。故《益》之彖②曰:木道乃行,《中孚》之彖曰乘木舟虚,《涣》之彖曰:乘木有功。又舟楫之利,实取诸《涣》,正合二体以取象也。《谦》,《蛊》则中爻有《坎》,《同人》、《大畜》则中爻有《巽》。《颐》之反,对《大过》,方有《巽》体,五去之远,所以言不可涉,上则变而之对卦,故利涉云。

    【注释】

    ①《易》:《易经》,又名《周易》,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经由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辑录成册,成为一部谨严的哲学著作。

    ②彖:《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

    【译文】

    《易经》的卦辞说到利涉大川的话有七次,不利涉的话一次。爻辞说到利涉的话有两次,用涉的话一次,不可涉的话一次。《需》卦、《讼》卦、《未济》卦中的话,是针对《坎》卦的卦体而说的。《益》卦、《中孚》卦是针对《巽》卦的卦体而说的。《涣》卦则针对《坎》卦、《巽》卦而说的。《坎》卦的象义是水,有大河的取象;而《巽》卦的象义是木,木可以做成船和桨来渡河。因此《益》卦的彖传说:木道乃行,《中孚》卦的彖传说:乘木舟虚,《涣》卦的彖传说:乘木有功。另外,船和桨的便利,实际上是取象于《涣》卦的,《涣》卦正是合《坎》(水)、《巽》(木)两个卦体来取象的。《谦》卦、《蛊》卦则是中爻有《坎》卦,《同人》卦、《大畜》卦则是中爻有《巽》卦。《颐》卦的阴爻阳爻反过来,就变成对卦《大过》卦,变成《大过》卦才有了《巽》卦的卦体,九五爻与《巽》卦卦体离得太远,所以说不可涉,上位的经卦如果阴阳爻互变,就变成对卦《巽》卦了,所以说利涉。

    光武帝弃冯衍

    【原文】

    汉室中兴①,固皆②光武之功,然更始③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④,北面⑤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⑥不受召,于是始贰⑦焉。更始方困于赤眉⑧,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阳、下河东,翻⑨为腹心之疾。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⑩,必败大业,逆取顺守,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注释】

    ①中兴:国家由衰退到复兴。

    ②固皆:固然都是。

    ③更始:即更始帝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人,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公元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他才能平庸,性格懦弱。更始三年,赤眉军进攻,刘玄投降,被封畏威侯,不久改封为长沙王。十二月,被赤眉将张昂派人缢死。

    ④爵秩:爵禄。

    ⑤北面:对人称臣。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⑥辞:推辞,退却。

    ⑦贰:背叛,变节。

    ⑧赤眉:新莽末年山东东部兴起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为和绿林相区别,用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主要力量是贫苦农民。赤眉兴起后,势力急剧壮大,几年间,发展到十万人以上。但终被刘秀势力所击败。

    ⑨翻:翻转过来,此处指反而。

    ⑩不材:不能成才。

    逆取顺守:以武力夺取天下,用文治治理天下。

    罢兵:停战收兵。

    显:使其显贵。

    摈斥:排挤,排斥。

    【译文】

    汉朝衰微而又复兴,固然都是光武帝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即天子位之后,光武帝接受了他的封爵官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军,但光武帝推辞不受召见,在这时开始有了二心。正当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光武帝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攻取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腹心之疾。后代根据成功或失败来评论人,因此不再议论。我认为光武帝知道刘玄不成才,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用武力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还算可以辩解。那鲍永、冯衍,开始时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才停战来归顺光武帝,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部众来幸得富贵。他的忠义节操,威严正气,值得称赞。光武帝不能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言谈就不高兴。鲍永后来因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谁替他说话的,唉!可叹哪!

    逸诗书

    【原文】

    逸《书》、逸《诗》①,虽篇名或存,既亡其辞,则其义不复可考②。而孔安国③注《尚书》,杜预注《左传》,必欲强为之说,《书》汩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单作《明居》注云:咎单,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传》国子④赋辔⑤之柔矣注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御刚马,如此之类。予顷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颖⑥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⑦也;不知为不知,《九共》、《槁饫》略之可也。其说最纯明可嘉⑧,林君有《书解》行于世,而不载此语,故为表出之。

    【注释】

    ①逸:散失。《书》:《尚书》。《诗》:《诗经》。

    ②考:考证。

    ③孔安国:孔子的十一世孙,约汉景帝元年到昭帝末年间在世,跟随申公学《诗经》,又跟随伏生学《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在孔子的旧宅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礼记》、《论语》,都是科斗文字,当时没人能够认识。只有孔安国能解,用当时的文字将尚书批注出来,一共有58篇。

    ④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⑤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⑥林之奇少颖:林之奇,字少颖。

    ⑦可言:可以解说。

    ⑧可嘉:值得嘉奖、表彰。

    【译文】

    散失的《尚书》、散失的《诗经》,虽然有些篇名留存着,但既然它的内容亡逸了,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能够考证了。可是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一定要想给它们作出解释。《尚书》的汩作,孔安国注释说,这是说他治理边疆功劳,咎单作《明居》,注解说:咎单,是管理土地的官,写了《明居》,是关于民法的。《左传》中国子赋辔之柔矣,杜预注解道:它的意义在于,要用宽松的政治来使诸侯安定,就像柔软的缰绳驾驭刚烈的骏马一样。像这一类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学教授时,林之奇(字少颖)做了《尚书》学的教谕。在讲帝厘下土几句的时候,他说:知道就是知道,这就是《尧典》、《舜典》可以解说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是最精纯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书解》流行在社会上,可是没有写上这几句话,因此我为他发表出来。

    虎夔藩

    【原文】

    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云:汲①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甚新,其意盖言抵触之义,而莫究②所出。惟杜工部③《课伐木》诗序云:课隶人入谷斩阴木④,晨征暮返,我有藩篱,是阙是补,旅次⑤于小安。山有虎,知禁⑥。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突。夔人屋壁,列树白桃,镘焉墙,实以竹,示式遏。为⑦与虎近,混沦⑧乎无良宾客。其诗句有云: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乃知鲁直用此序中语。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诗,所谓夔人者,述其土俗⑨耳,本无抵触之义,鲁直盖误用之。又《寺斋睡起》绝句云:人言九事八为律,傥⑩有江船吾欲东。按《主父偃传》: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谓八事律令而言,则为字当作出声读,今鲁直似以为平声,恐亦误也。

    【注释】

    ①汲:汲水,打水。

    ②究:追究。

    ③杜工部:杜甫,因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常被人称作杜拾遗、杜工部。

    ④课:监督。阴木:山阴的树木。

    ⑤旅次:旅途中小住的地方。

    ⑥禁:畏忌。

    ⑦为:因为。

    ⑧混沦:弄混,混淆。

    ⑨土俗:民土风俗。

    ⑩傥:通倘,倘若,如果。

    【译文】

    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写道:汲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非常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抵触的意义,可是没有人追究它的出处。杜甫《课伐木》诗的诗序说:督促罪犯到山谷中砍伐山阴的树木,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们有篱笆,哪儿缺了就在哪儿补上,居处的地方于是能够稍得安宁。山上有老虎,老虎也知道畏忌。如果它依仗着坚利的爪牙,一定会在天色黑时来冲撞的。夔州人的房屋墙壁,是排列着的白桃枝,涂上泥而成为墙的,当中用竹子填实,用来表示阻遏。因为跟老虎离得近,常把老虎和宾客到来的声音弄混。这首诗的诗句说: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由此可知黄鲁直是用这首诗的诗序中的话。然而杜甫在夔州府所作的这首诗中,所谓的夔人,是记述当地的风土民俗罢了,本来没有抵触的意义,黄鲁直大概是错用了这个字。另外,《寺斋睡起》这篇绝句说: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考察《主父偃传》,原话是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谈论律令的,一件事是谏伐匈奴的,意思是八件事是就律令而说的,那么为字应该读成去声,现在黄鲁直似乎是认为该读平声,恐怕也错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容斋随笔》,方便以后阅读容斋随笔·卷十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容斋随笔·卷十二并对容斋随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