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续笔·卷五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迈 本章:容斋续笔·卷五

    汉唐二武

    【原文】

    东坡云: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①明主,明主有绝人②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美哉斯言!汉之武帝,唐之武后③,不可谓不明,而巫蛊④之祸,罗织之狱⑤,天下涂炭⑥,后妃公卿,交臂就戮⑦,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蔡确作诗,用郝甑山上元间事,宣仁谓以吾比武后;苏辙用武帝奢侈穷兵虚耗海内为谏疏⑧,哲宗谓至引汉武上方先朝。皆以之得罪。人君之立政,可不监⑨兹!

    【注释】

    ①危:担心。

    ②绝人:过人,比一般人强。

    ③武后:武则天。

    ④巫蛊:用巫术毒害人。蛊,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

    ⑤罗织之狱:网罗编造罪名让人下狱。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

    ⑥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⑦交臂就戮:因为一点小事就遭到杀戮。

    ⑧谏疏:谏,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一般指臣子向皇帝上奏。

    ⑨监:通鉴,借鉴,参考。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道德高尚的人,必定为治理天下担忧,为贤明的君主担心,贤明的君主虽有过人的资质,但治理天下就要有所防备。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汉朝的汉武帝,唐朝的武则天,不能说不贤明,但是国家仍然有用巫术毒害人的灾难,有网罗编造罪名的现象,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后宫妃子与王公大臣常因一点小事就遭到杀害,后世的人听到汉武帝和武则天的名字,就非常憎恨厌恶他们。蔡确写了一首诗,说的是郝甑山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事,就认为蔡确把他比作武则天;苏辙用汉武帝奢侈豪华追求享受、用尽全部兵力发动战争、消耗府库使国家衰弱这些事实作为规劝皇帝使之改正错误的奏议,宋哲宗赵煦就认为苏辙引用汉武帝把他与前朝相比。他们两人都因此而被定了罪。君主治理天下,应以此为鉴!

    买马牧马

    【原文】

    国家买马①,南边于邕管,西边于岷、黎,皆置使提督,岁所纲发者盖逾万匹②,使臣、将校得迁秩转资③。沿道数十州,驿程券食④、厩圉薪刍之费⑤,其数不赀⑥,而江、淮之间,本非骑兵所能展奋,又三牙遇暑月,放牧于苏、秀以就水草⑦,亦为逐处之患⑧。因读《五代旧史》云:唐明宗问枢密院使范延光⑨内外马数。对曰:三万五千匹。帝叹曰:太祖在太原,骑军不过七千。先皇自始至终,马才及万。今有铁马如是,而不能使九州混一⑩,是吾养士练将之不至也。延光奏曰:国家养马太多,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三万五千骑,抵十五万步军,既无所施,虚耗国力。帝曰:诚如卿言。肥骑士而瘠吾民,民何负哉?明宗出于蕃戎,犹能以爱民为念。李克用父子以马上立国制胜,然所蓄只如此。今盖数倍之矣。尺寸之功不建,可不惜哉!且明宗都洛阳,正临中州,尚以为骑士无所施。然则今虽纯用步卒,亦未为失计也。

    【注释】

    ①国家买马:宋朝为了充实骑兵兵力。国家,本朝,即宋朝。

    ②岁所纲发者盖逾万匹:每年成批从这些地方送往内地的马匹大约超过一万。纲,转运大批货物所实施的方法。逾,超过。

    ③得迁秩转资:得以升迁。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秩,官职级别。

    ④券食:凭券供应的膳食。一般官吏所用。

    ⑤厩圉薪刍:盖马厩,准备柴禾、草料。

    ⑥不赀:无法估算。

    ⑦放牧于苏、秀以就水草:为了方便马匹喝水吃草,将马匹赶到苏州、秀州地区放牧。

    ⑧逐处之患:给这些地方每处都造成很大的损失。

    ⑨范延光:字子瑰,相州临漳人,唐明宗时曾做节度使,能征善战,生性刚正,敢于直言劝谏。

    ⑩混一:统一天下。

    蕃戎:少数民族。

    尺寸之功不建:尺寸之功(一点功劳)都未建立。

    【译文】

    国家为了充实骑兵,在南边的邕管(今广西南宁),西边的岷州(今甘肃岷县)、黎州(今四川汉源)等边远地区购置马匹,并且设有专门的机构与官员,每年成批送往内地的马大概能超过一万匹,管理这一事务的使臣、将校往往因此得以升迁官职。为运送这些马匹,沿途几十个州县,准备驿站,招待官兵,盖马圈、备草料,这些费用无法估量。然而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本来就不适应骑兵奔驰作战,遇到炎热天气,还得将幼马赶到苏州(今江苏吴县)、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放牧,给各地造成很大损失。据《旧五代史》记载:后唐明宗李嗣源询问枢密使范延光全国的马匹数目。范延光回答说:有三万五千匹马。唐明宗叹息道:太祖在太原时,骑兵也不过才七千人。先皇(庄宗李存勖)自始至终,也仅有一万匹马。现在有这么多的军马,却不能统一天下,这是我养兵和训练将帅还做得不够啊。范延光上奏说:国家养的马匹太多了,一个骑兵的开销,可以养活五个步兵,三万五千名骑兵的费用可以抵得上十五万步兵的费用,这么多骑兵既不能发挥作用,又白白消耗国家财力。后唐明宗说: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厚养骑兵而使人民受苦,人民怎能承受得了?后唐明宗出生于少数民族家庭,还能想到爱护老百姓。李克用父子靠骑马打胜仗建立国家,然而所蓄养的马匹却如此之少,而今所养的马是其祖上的好几倍,但却一点功劳也没有建立,真让人为之可惜啊!何况自后唐明宗定都洛阳,面对中原,还以为骑兵无用武之地。所以,现在虽然单纯使用步兵,也未必失策啊。

    唐虞象刑

    【原文】

    《虞书》:象刑惟明①。象者法也。汉文帝诏,始云: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②,而民弗犯。武帝③诏亦云:唐虞画象,而民不犯。《白虎通》云: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④,犯劓者赭著其衣⑤,犯髌者以墨蒙其髌⑥,犯宫者扉。扉,草屦⑦也,大辟者布衣无领⑧。其说虽未必然⑨,扬雄《法言》,唐、虞象刑惟明,说者引前诏以证,然则唐、虞之所以齐民⑩,礼义荣辱而已,不专于刑也。秦之末年,赭衣半道,而奸不息。国朝之制,减死一等及胥吏兵卒配徒者,涅其面而刺之,本以示辱,且使人望而识之耳。久而益多,每郡牢城营,其额常溢,殆至十余万,凶盗处之恬然。盖习熟而无所耻也。罗隐《谗书》云:九人冠而一人髽,则髽者慕而冠者胜,九人髽而一人冠,则冠者慕而髽者胜。正谓是欤?《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则为恶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可谓至言。荀卿谓象刑为治古不然,亦正论也。

    【注释】

    ①明:明告天下,公之于众。

    ②戮:刑罚。

    ③武帝:指汉武帝。

    ④犯墨者蒙巾:犯了罪应该在脸上刺墨字的人,用布蒙住他的脸以示刑罚。

    ⑤犯劓者赭著其衣:犯了罪应该割去鼻子的人,让他穿赭色的衣服。

    ⑥犯髌者以墨蒙其髌:犯了罪应当挖去膝盖骨的人,将墨汁涂在他的膝盖骨上作为刑罚。

    ⑦草屦:草鞋。

    ⑧大辟者布衣无领:犯了死罪的人,让他穿上没有领子的布衣以代替刑罚。大辟,五刑之一,死刑。

    ⑨未必然:未必是这样,不一定正确。

    ⑩齐民:人民治理得好。

    赭衣半道:囚犯几乎塞满了道路。赭衣,穿赭衣的囚犯。

    而奸不息:但是违反法令的事情却没有停息。

    涅:用黑色染东西,用墨涂东西。

    其额常溢:实际的囚犯人数常常超过规定关押罪犯的名额。

    殆至:恐怕到了。

    凶盗处之恬然:社会上的凶徒盗贼依然处之泰然,毫不在乎。

    盖习熟而无所耻也:大概是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压根就不觉得有什么羞耻的。

    罗隐:字昭谏,浙江新登人,早年应试不第,曾作《谗书》,讥刺不良社会现象。黄巢起义后,归乡避祸。晚年跟随吴越王钱镠,曾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

    孰:如何,怎么。

    治古:治理古代的国家。不然:不正确。

    正论:正确的言论。

    【译文】

    《尚书虞书》记载:仿照天道以制刑法,公示于众。象,就是效法的意思。汉文帝的诏书开始说:有虞氏时候,没有肉刑,只是画一些衣服、帽子和花纹特异的服饰象征五刑,以示耻辱,但人民却不犯法。汉武帝的诏书也说:唐尧虞舜时代以画衣服、帽和花纹特异的服饰来象征五刑,然而人民不犯法。《白虎通》一书记载:以画衣帽和花纹特异的服饰象征刑罚,这些衣服象征五种刑罚。处以在面部刺墨字这种刑罚的人,用布蒙盖他的面部;处以割去鼻子这种刑罪的人,让他穿赭色的衣服;处以挖去膝盖骨这种刑罚的人,用黑墨涂其膝盖骨;处以阉割生殖器这种刑罚的人,穿扉,扉,就是草鞋;处以死刑这种刑罚的人,穿的麻布上衣没有领子。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对,扬雄《法言》一书认为唐尧虞舜时期采用象征性的刑罚,这个说法引用前朝皇帝的诏书作为证据。然而唐尧虞舜之所以与民相同,是因为懂得礼义光荣耻辱,而不是刻意实行刑罚啊。秦朝末年,刑罚严酷,犯人几乎堵满了道路,然而违犯法律的事却没有停止过。宋朝的法制规定,犯死罪被免死的和充军发配的人,都要染黑他们的脸面并刺上字,目的是为了公示于众和羞辱他们,并且让人看到后知道他们犯了罪。时间一长,这些人就多了,各郡囚禁处以流放罪犯的地方,常常超过所规定的囚禁罪犯的名额,恐怕达到了十多万人,但社会上凶犯盗贼却满不在乎。这大概是因为习以为常而不觉得耻辱了吧。罗隐《谗书》上说:如果有九个人戴帽子而有一个人用麻束发,那么用麻束发的人非常羡慕戴帽子的人,戴帽子人也很自得;如果有九个人用麻束发而只有一个人戴帽子,那么戴帽子的人就非常羡慕用麻束发的人,用麻束发的人就很得意。这说明了什么呢?《老子》一书上说:老百姓常常是不怕死的,为何以死刑来使老百姓害怕呢?如果让老百姓经常害怕死,那么我捉到作恶多端的人就杀了他,这样一来,谁还敢犯罪呢?这可说是至理名言。荀卿认为上古唐虞时代用象征性的刑罚治理国家不对,也是一种正确的论述。


如果您喜欢,请把《容斋随笔》,方便以后阅读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五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五并对容斋随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