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三笔·卷十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迈 本章:容斋三笔·卷十二

    颜鲁公祠堂诗

    【原文】

    予家藏《云林绘监》册,有颜鲁公画像,徐师川题诗曰: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驱范阳胡,竟死蔡州叛。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①。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少时读书史,此事心已断。老来鬓发衰,慨叹功名晚。嗟哉忠义途,捷去不可缓。初无当年悲,只令后世叹。一朝绝霖雨,南亩常亢旱。小夫计虽得,斯民盖涂炭。长歌咏君节,千载勇夫愞。敬书子张绅,庶几古人半。师川以诗鸣江西,然此篇不为工。尝记李德远举似童敏德游湖州题公祠堂长句曰:挂帆一纵疾于鸟,长兴夜发吴兴晓。杖藜上访鲁公祠,一见目明心皎皎。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人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骐麟②。童之诗,语意皆超拔,亦临川人,而终身不得仕,为可惜也!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任用贤能,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进谏。

    ②骐麟:即麒麟,传说中的祥兽。

    【译文】

    我家藏书中,有一本《云林绘监》,其中有颜鲁公的画像,徐师川在上面题诗说:颜公生在开元间,壮年正遇天宝乱。捐驱战在范阳胡,竟然死于蔡州叛。公之贤德似魏征,可惜天下非贞观。侍奉帝王数十年,一身百难真可怜。少时饱读经史书,可叹此事心已断。老来鬓白毛发衰,慨叹功名已为晚。壮志誓走忠义途,直截了当不可缓。开始并无当年悲,只令后人倍感叹。一朝断绝甘霖雨,南亩农田常干旱。小小官吏计难得,平民百姓生涂炭。长歌咏诵君之节,可叫千载勇夫愞。世人反复歌颂您,几乎就是古人半。徐师川因诗才出名于江西,但这首诗并不是上乘之作。我曾记得李德举荐童敏德出游湖州时题公祠堂的一首长句。其中说:挂帆一纵疾于鸟,长兴夜发吴兴晓,杖藜上访鲁公祠,一见目明心皎皎。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人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上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骐麟。童敏德的这首诗,语言和意义都是超凡脱俗的,他亦是江西临川人,可是终身没有做官,真是有点可惜!

    闵子不名

    【原文】

    《论语》所记孔子与人语及门弟子并对其人问答,皆斥其名,未有称字者,虽颜、冉高第,亦曰回,曰雍,唯至闵子,独云子骞,终此书无损名。昔贤谓《论语》出于曾子、有子之门人,予意亦出于闵氏。观所言闵子侍侧之辞,与冉有、子贡、子路不同,则可见矣。

    【译文】

    《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和人们的谈话以及门下弟子对他提出问题的回答,都是直称其名,没有称字的,即使是颜回、冉雍之类的高徒,也叫回,叫雍。只有到了闵子,才称为子骞,直到这部书结束都没有称他的名。昔时的贤士说《论语》是曾子、有子的门徒所作,我觉得也出自闵子。阅读《论语》中所说的闵子侍侧时说的话,和冉有、子贡、子路不同,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了。

    曾皙待子不慈

    【原文】

    传记所载曾皙待其子参不慈,至云因锄菜误伤瓜,以大杖击之仆地①。孔子谓参不能如虞舜小杖则受②,大杖则避,以为陷父于不义,戒③门人曰:参来勿内。予窃疑无此事,殆战国时学者妄为之词。且曾皙与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浴乎沂,风乎舞雩之言,涵泳圣教④,有超然独见之妙,于四人之中,独蒙吾与之褒,则其为人之贤可知矣。有子如此,而几置之死地,庸人且犹不忍,而谓皙为之乎?孟子称曾子养曾皙酒肉养志,未尝有此等语也。

    【注释】

    ①仆地:仆倒在地。

    ②受:忍受,经受。

    ③戒:告诫。

    ④涵泳圣教:受圣人(孔子)的教育。

    【译文】

    传记中记载,曾皙对待儿子曾参很不慈爱,以至于因为锄菜地误把瓜给碰伤了,就用大杖子打得曾参趴在地下不能动。孔子听说后说,曾参怎么不像虞舜那样,小杖打就忍受,大杖打就躲避,这是害得他父亲落了个无情无义的名声,并告诫守门人说:曾参来了不让他进门。我私下里怀疑这件事,很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学者胡编乱造的。《论语》中有关于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记载,还有沐浴于沂,在风中跳祈雨的舞蹈的话,可见曾皙受圣人教育,涵养很深,有卓然不群、见解独到之才。在这四个人中,只有曾皙承蒙孔夫子吾与之褒奖,那么他为人的贤德就可知了。有这样的儿子,几乎把他置于死地,平庸的人尚且不忍心,更何况曾皙呢?孟子讲曾子养曾皙是酒肉养志,我认为未曾有这等语言。


如果您喜欢,请把《容斋随笔》,方便以后阅读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十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十二并对容斋随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