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曹植 本章:寓意

    对叔嫂之情的质疑

    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纳甄氏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而曹植仅13岁。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感甄赋》若是为甄氏而写,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从曹植的为人看,虽也有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但绝不会做出类叔嫂私通等有违伦理的事来。

    第三,叔嫂情的传说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记》,此前400多年并无此说。而李善在《记》中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显然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jun)城之鄄。鄄与甄通。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题名感甄实际是曹植在感伤身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


如果您喜欢,请把《洛神赋》,方便以后阅读洛神赋寓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洛神赋寓意并对洛神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