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架,吵了一百年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义天袁航 本章:一场架,吵了一百年

    在朝鲜的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前前后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几代哲学家都在这场辩论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朝鲜的“四七论辩”。

    “四七论辩”是什么意思呢?“四”就是儒家所说的“四端”,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性中好的东西;“七”就是儒家所说的“七情”,也就是一般的诸种情感,它们是世俗之人都具有的。

    “四端”也好,“七情”也好,都是儒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性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的善恶和人的本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关于这场大辩论,可以从一个名叫权近的朝鲜哲学家那里说起。

    权近生活在14世纪,也是朱子学的大家。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入学图说》中,对四端和七情曾经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四端是人的本性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就是善的;但是七情呢,却是从人的心里流出来的,所以有的善、有的恶。”权近认为,人的四端来自于“理”(宇宙的本质、规律),而人的七情来自于“气”(构成世界的物质性的基本材料)。如果七情能够合乎人性的法则,那当然就是非常好的,符合人的道德本性的。但是情感表现出来后,如果并不合乎道德本性,那当然就是不好的。

    权近的论述还只是个“引子”,真正掀起这场辩论的人,还得要数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李退溪(1501—1570年)。

    李退溪根据《朱子语类》,认为“四端”是通过“理”派生出来的,而“七情”是由“气”派生出来的。但是这个观点却遭到了他的一个学生的质疑。这个学生名叫奇大升。于是,他们师徒二人就以书信的方式相互展开辩论。

    奇大升对他的老师说,人的四端和人的七情,都是理和气共同作用的结构;理和气是不会分离的,所以“四端”和“七情”也没有那么绝对的区别,没有必要非得说什么属于“理”,什么属于“气”,它们都是人的各种性情罢了。

    但是李退溪却不同意,他回信说:四端和七情虽然都要经过“理”和“气”的相互作用,但毕竟是两个东西,还是有所侧重的:像仁、义、礼、智这些东西,都是人的道德品性,它们体现了宇宙的正道,必然要以“理”为主,“气”为辅;而“七情”,是人的一般情感,尚且谈不上是否符合“天理”,所以当然可以以“气”为主,“理”为辅。

    除了这师徒二人进行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儒家学者参与了这场大辩论。比如说有一个叫李珥(1536—1584年)的人,他比李退溪要小30多岁,就比较同意奇大升的观点。他不仅反对李退溪把“四端”和“七情”分开,而且反对他对“理”的偏爱。李珥说,“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气”是物质性的东西,人所有的性情都是从“气”里面生出来的,其中甚至也包括了“四端”之类的道德品性。

    后来,李珥的学生——宋时烈(1607—1689年)也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基本上还是同意他的老师的见解。宋时烈固执地认为,朱熹的思想是不会错的,要是有错也是后人给弄错了。于是,宋时烈的思想非常迎合朝廷的口味,最终成了李朝后期的正统思想。这样一来,从16世纪到17世纪,朝鲜哲学史上的“四七论辩”才终于告一段落。


如果您喜欢,请把《知道点世界哲学》,方便以后阅读知道点世界哲学一场架,吵了一百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知道点世界哲学一场架,吵了一百年并对知道点世界哲学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