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3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剑柔 本章:爆破3

    chap_r();    道路布雷原则

    不论是人员或车辆,想在地面以最快速度行进,沿着现成道路行走是错不了的,而且条条道路都是点至点的连结线,生的国进行作战,更是最可靠的指标,但也因如此,在道路上埋地雷是一定会有所收获,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依对付对象的不同,雷阵通常也会分成反人员雷阵、反车辆(含装甲车)雷阵与混合雷阵,我们就先来说一下反人员雷阵。

    反人员雷阵

    一般部队的行进队形都有标准可依循,而特战部队的行进队形也在以前提过,但不论那一种队形,都是得沿着道路行走,我们就先谈谈四种万用阵型。

    a型布置法

    本阵的布雷位与小组队形中的大雁队形是一样的,以五枚一群地雷呈a字型摆放,每边两枚,正中央顶点一枚,每枚间隔1。5m,群与群间隔5m,每群宽5m,而若是道路宽超过5m,则另行埋设一群,但与相邻的一群则有着1~3m的落差,一般以5~10群为一组,每组间距150m,每次装设以5组为上限,一般都以一组就会招致工兵除雷,因此再多都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无浪费弹药的必要。

    二、三型布置法

    此阵式与二、叁防御阵式是一样的,队型与奥运的5圈组合是一样的,第一列叁枚,枚与枚间距1。5m,第二列两枚,间距1。5~2。5m,位置正巧是第一列的一、二与二、叁枚间空隙的中间点,第一列与第二列间隔1。5~2m,五枚一群,群与群间隔3m,五群一组,可将每群依正五边形的五边线组合,形成一组大圆盘阵式,而或是以不完全平行的方式组合,以达完全阻绝的效果,或是由水平转垂直,形成之字型布雷阵(英语系国家则称其为c式布雷法),或者以二、叁、二的叁列组合成小型的梅花阵,是一种衍生型极多的基本阵型。

    斜方阵

    本阵式的形状与美军的士官臂章极为相似,故又名「士官条码(surgonbarcode)」,通常会以一路3~5枚由路肩斜向上每隔1。5m放置一枚,斜向封锁道路,每2、3路後改由另一侧起始,但要注意的是,若是我方人员可能会通过此路段时,则一般会於路肩留一处2m宽之通路,使人员与车辆能以s型路径通过布雷路段,当然事先得有雷区布署图才行,但也由於行经路线为s型,故又有人称本布雷法为s型布雷法,此种布雷法最常见於布雷车所投射之雷阵,而布雷车所投射之雷阵另一种较常见的则是圆盘式。

    放射线布雷阵

    此种布雷法亦称之为x型布雷阵或投射布雷法,每组九枚,一枚为圆心,其馀八枚分为四支触角分别向45度、135度、225度与295度角射出,每枝触角两枚,每枚间隔1。5m,也可以两组重叠在一起呈米字型,而这与航海图的同心圆投射海图极为相像,故才会有投射布雷的名称出现,而一部队在应用时经常会以半个米字型的半圆型作为布雷区,而此型雷区又被称为d型布雷区,在许多的场合皆可应用此阵型,你们还会再见到它的。

    反车辆(含装车辆)雷阵

    车辆行走於道路的位置并不难知道,就是轮距罢了,反车辆的布雷阵的要点通常是复原道路的原状上,特别是人工处理过的柏油路、石板路,由於在复原时必需加压,要如何加压而不触发地雷便成为最大的问题,而新旧材料不同颜色也是需加以克服的问题,但若排除这些问题,在原始道路或是受损道路上不需考虑前述问题的道路上,最常选择的布雷法多是二、叁布雷法,以垂直的方式铺设於两侧轮距线上,或是以x型的四处顶角位於轮轴线内,而舍去触角中间的那枚地雷,而在路正中再埋设一枚,以防车辆不行走轮轴线而行驶其他道路面上时的备用雷,

    另外,以平行布雷法埋设於轮轴线内的阵式,一举炸两个前轮的做法也是常见,而反车辆的雷阵,通常以2组一群,以防止雷体失效时有第二组备用,而群与群之间距则以1000~1500m为标准,因为道路一但前导车受袭,後续车辆劫必受阻,而在排除期间,扫雷小组必将出动清扫前方道路,故意将距离拉开,可松懈敌人的警戒,并使扫雷小组过份劳累而失误,而当然啦,聪明的你一定会问如果後续车辆驶离道路从无路地区行进怎麽办?别忘了,军用车辆通常都具备某种程度的越野功能,而这就是我们即下面将要提到的。

    开阔地布雷原则

    此处所指的开阔地,泛指所有适合车辆运动的平坦地、草原与小丘陵地,而对象则包括人员与车辆,但不论是人员或是车辆,雷区的布署都以广正面,多层重叠为大原则,而对付人员与车辆的原则性略有不同,

    先谈人员的;人员的平面地形行进以水平单线,多层阻挡,而在路口与重点通道则使用道路布雷阵型的任一种都行,但一般以圆盘阵式或放射线阵式为主要选择,人员开阔地地形的重点在於山坡丘陵地的布雷,一般步兵的习惯与教令都要求部队必须取得制高点,因此一定是有楼就上、有山就爬,因此在丘陵地周遭部署地雷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成效,一般的选择是使用阔刀地雷,因为阔刀地雷的攻击面有50m纵深,2m高。60度广的扇面,装设时以弹体与地表垂直为原则,面对山坡下方落差2。5m者为最理想位置,而攻击距离则以雷体的有效距离为准,,

    不过此种方式不容易引爆,只有以电子短路板装设於攻击区,当受压後造成短路以脉冲电流引爆雷体,但此法容易遭大自然界中的静电、雷击、风霜雪雨露而引爆,因此此法仅适用於乾燥地区的短时间布置,而不适宜作长时间的被动设置,不过另一个选择则是以人为起爆器加以引爆,但由於引爆者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转进或预防第二波攻击皆是考虑要点,因此将阔刀地雷以触发式引信,配合复杂架设的导绊索便成为最佳的选择,但由於触发式引信极为敏感,因此不论是那一种的阔刀地雷架设方式都不适合长时间备用,只能依预期敌人来临前架设是需注意的一点。

    与人员相同的,反车辆的雷阵在开阔地形时也是以丘陵为重点,但不同的是车辆是以不上丘陵为原则,特别是战车,由於战车在向上时,正前方与下方的视野会遭受自身车体的阻挡而无法看清前方状况,而且战车巨大的车身位处陵线时则更是完美的标靶,因此大部份的战车野战教令中都一再告诫不得上丘陵或位处陵线,因此战车组员在遭遇丘陵地时皆会沿着丘陵地前进,一方面不会暴露自身,

    另一方面也可由丘陵地形掩护车体,因此,反(装甲)车辆雷阵就应沿着丘陵地底部的等高线垂直布雷,每线雷宽6m,以交叉横阻的方式布放,整个雷阵呈方形,而长宽比以5:3为最佳比例,实际的构形则依现场的地形而有所调整,但是由於作战概念的转变,现代的装甲部队甚少单独行动,一般皆会协同步兵作战或拥有专属的装骑兵,因此在埋设反(装甲)车辆地雷时,反人员地雷也需同步埋设,而比例则是一枚反战车雷配一组(五枚)人员杀伤雷,人员杀伤雷以d型部署,反战车雷则装於半圆的顶部,将其连线就像一只香槟酒杯,不过这可是高爆炸性的酒杯,所以说酒是穿肠毒药一点也不错,这种酒还是少碰为妙喔。

    城镇区布雷原则

    城镇地区的布雷原则与开阔地的布雷原则相同,先找到相关的教令或野战作业准则,然後再反其道而行便是了,不过与丘陵地的布雷原则相同,在建筑物转角处是布雷重点,而其他所有可作为掩蔽物的周遭道路也都是布雷的重点区域,主要的各种布雷阵则依道路布雷原则施行,不过在城镇地区的布雷大部份则属於人员杀伤的诡雷,而种类则有许多的诡异设计,我们在下面会再提及。

    阵地防卫布雷法

    此处所指的阵地是野外屯驻阵地,空旷、孤立且无险可守,一般此种阵地都是易攻难守之地,但为了某些战略上的要求(例如沙漠中的绿洲,或交通线枢钮),仍然必需派兵驻守,因此仍有布雷防守的必要,以一般的教令而言,攻击方一定是先以长程火炮或空中支援火力先行炸射,俟阵地反击火力减弱後,再以步战协同作业攻至城下,再以步兵配合战斗工兵做攻城的最後短兵相接,因此布雷的原则就反其道而行,在长程火炮的射程先布置(装甲)车辆雷阵,先行破坏火炮,而位置当然就选攻击阵地的最佳射击位置,这是远程布雷;再来在阵地外围的战车炮、自走炮等装甲战斗车辆承载火炮的射程线布置数道不等的反(装甲)车辆雷阵,每线前後差距不宜大过500m,而由阵地防守线最外层算起,向外推1500m开始以酒杯配套方式,密集布放人员伤雷与反(装甲)车辆雷阵,一举歼灭进犯的装甲战斗车与步兵,

    另外在最外层防守前方的150m内则以带刺铁丝网、各式陷阱、阔刀地雷、导绊索牵扯杀伤性手榴弹,或是一枚手榴弹配3~5枚黄??燃烧弹的组合做为被动防御工具,另前上一讲提到野战急造炸药、炸弹、烧夷弹、燃烧筒与各式急造炸弹都能在此时派上用场,然後在防线内则准备好火焰发射器(这个是可以自己动手diy的)、重机枪(弹链的组合可以改为穿甲弹、曳光弹、高爆弹、燃烧弹与一般弹的组合,视库存弹药而定,

    此种组合的最大好是对什麽目标都可以打,不必换弹链,也不考虑合用与否,卯起来打就对了)、迫击炮、榴弹枪与个人轻兵器,当这些都完成後,剩下的就是等那一刻的到来了,不过由於此种作战模式,对攻守双方的人员、武器、装备、时间、金钱与士气的耗损都是相当惊人的,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就提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作战一般较少采用,不过一经使用,绝对是可歌可泣的,君不见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步兵战功,不都发生在攻击的奋不顾生与舍己忘我的死守不退吗?

    由於阵地属空地中的一点,又无险可守,整个阵地的周遭360度都是防守重点,一般以米字型防御布雷法最常采用,而中心点就是阵地本身,将外层防卫点连成就是布雷的基准线,而纵深则如前所述,但若是时间许可,截断进犯敌军的交通线,使其无法派兵前来攻击则是斧底抽薪之妙计,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在行进路线上布雷。

    部队行进路线阻绝布雷法

    部队的行进路线并一定是道路,而布雷的地质也未必是土质,因此布雷的技术与难度都增加了不少,而雷区大小与位置的选择则挑战指挥官的战术素养,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选择的条件在叁千多年前的军事学家孙子便已说明的相当的清楚了,

    孙子兵法上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雷区的选择就在「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这四点上,首先设计有利条件,或使其他条件都不复存在,非选不可,而在行进路线上利用时机制造混乱的情势,这并不难,把一个大规模的部队引到一个狭小的集结处,本身的部队调动就够调度人员吐血了,其情况怎是一个乱字了得,但由於大军集结,防御势必强盛,此我我方只适合准备,而不应行动,否则无异以卵击石,当条件都符合後,再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使敌人继续进入陷阱之中,那我们就成功一半了。

    成功要件的另一半则是雷区的阵势,由於对象是部队,雷区的形状取舍於敌军的队形,广敌以广正面行进,则雷区自然是横条型,或以纵队前进,则自然是以道路两侧与中央部位做平行埋设为最佳的选择,而若是敌人沿着山区做迂回前进,则布雷基准线则以等高线做依据,但山谷溪流等低处则不适合埋设地雷,以免因潮湿而使炸药失效,而适合在水里架设导绊索,於两侧乾燥处以阔刀地雷做立式地雷的设置,而雷区的间距则视地形而作调整,而若能配合伏击部队则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甚至能以小博大,以最小代价收最大成效,这也是特战部队成立的目的。


如果您喜欢,请把《绝密特种Ⅱ西南猎鹰》,方便以后阅读绝密特种Ⅱ西南猎鹰爆破3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绝密特种Ⅱ西南猎鹰爆破3并对绝密特种Ⅱ西南猎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