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噪剧坛 声名扬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澍 本章: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噪剧坛 声名扬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排演期间,剧组的全体演员无论是扮演什么角色,集体深入到“好八连”去体验生活,大家与连队的指战员一起,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都和战士一样,并肩站岗、巡逻,在大街上扶老携幼,帮助工人师傅拉板车、运材料,帮助部队食堂做饭、炒菜,还去连队家属当中进行家访……

    整整一个月时间的体验生活,大家似乎从这些平凡的劳动中,找到了一些与自己角色靠近的感觉,特别是扮演剧中指战员的几位主要演员,虽然也是戎装在身,但从中实地锻炼和真切感受,的确是受益匪浅。作为剧中被正面歌颂的主要角色,青年演员陶玉玲所扮演的春妮,是一个具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还有深明大义、忍受情感考验的突出、崭新而鲜明的性格特点,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质朴、善良和可敬可爱,除此之外,这一人物还有接受党教育多年中的一种坚毅,可以说是当年纯情的二妹子形象的成熟和延续。

    周恩来总理曾经7次亲自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并且在接见剧组演职员的时候,倾注了对这部戏无微不至的关爱,他总是用热情、温暖人心的话语,鼓励演员们,希望把这出戏精雕细琢得更好一些。有一次,周总理在剧组主创人员座谈会上,在谈到其中春妮给指导员的信中有一段话“你和我两小无猜……”时,周总理有意地特别询问陶玉玲:“春妮是什么文化水平呀?”陶玉玲回答:“小学。”总理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这个词太文气了,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啊?”陶玉玲想了想说道:“那就改成‘我们俩从小在一块长大’?”总理笑着点点头:“那好呀!”后来从演出的实际效果上来看,这句话的改动更贴近生活,也更真实感人。每次周总理看演出,对于哪些地方需要改动、怎样改动都做了具体的指示。在大家举行联欢的时候,周总理特别喜爱陶玉玲所念的春妮写给指导员那封信的台词,周总理边听边细细地品味着,好似在品尝着有滋有味的香茶。陶玉玲声情并茂地念完了,周总理还沉浸在余兴中。

    1963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观看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的汇报演出。当时,8341部队的官兵有幸和毛主席一起观看了这出话剧,由于毛主席难得亲自观看话剧的缘故,大家在幕后都非常注意观察毛主席的一举一动。周总理早早赶到演出的中南海怀仁堂剧场,邓颖超还亲自到后台告诉演员们,叮嘱他们演出的时候不要紧张,一定要讲清每一句台词。演出进行当中,毛主席渐渐地融进剧情,当他看到剧中人的矛盾冲突时,似乎忘记了是在演戏,急忙站起身来,大声叫道:“童阿男不能走!”显然,毛主席已经完全沉浸在引人入胜的剧情里。演出结束后,一向不爱看话剧的毛主席,在接见演员时,欣然地说道:“话剧是有生命力的。”

    为庆贺汇报演出成功,周总理特意邀请剧组演职员们,都到中南海西花厅吃饭,大家第一次兴奋地来到了总理的家中。饭后,周总理在送大家的时候,还特意请他们留下各自的粮票,并诙谐而风趣地说:“我每个月也只是28斤的粮票!”人们吃惊地发现,在国家特殊的自然灾害期间,总理的伙食标准也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在心里对辛劳为人民的总理更加的敬重了。

    由于《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一炮打响了,北京许多著名的文艺团体也纷纷演出该剧,一时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总政话剧团、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还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文艺团体,都组成了强大阵容,在首都的各大舞台上纷纷竞技,热情的观众在大冬天里,一站十几个小时,苦苦等候着,只是为了能买到一张观看演出的戏票。中国剧协还专门为此在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专题座谈会,由于当时在北京演出相同此剧的文艺团体有十几家之多,所以,在举行招待座谈会的时候,组织单位还特意列出了“指导员席”、“连长席”、“童阿男席”、“陈喜席”、“赵大大席”……作为主要演员的陶玉玲高兴地和八一厂演员剧团的田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胡宗温等众多“春妮”的扮演者拥抱在一起。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连续演出三个月,盛况不衰。1963年初,周总理特意邀请夏衍、田汉、曹禺等老专家来看戏,大家在一起研究,要把这出轰动全国的话剧搬上银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

    1964年底,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顺利完成,并在全国隆重上映,同样是好评如潮。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方便以后阅读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噪剧坛 声名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第四部分:影坛憾事:名角未完成的影片一瞥噪剧坛 声名扬并对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