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看见五七个身材中等,但是神采奕奕的青、中年汉子拿着简单的行李,远远的说笑着走来。
程龙大哥并不刻意的走在众人的正当中,但是一群人在一起,看向他的人群中即使认不出他就是程龙也能一眼把他摘出来,他的特殊的“气场”使他显得鹤立鸡群。
不过今天他特别醒目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别人都拿着推着行李,而他却只牵着一个八九岁大的孩子。
这个孩子实在是太抢眼了两只大眼睛滴溜溜乱转。一副求知欲旺盛地小样儿,东张西望时还时不时做出各种鬼脸一副国际化的长相,高鼻深目,秀唇大耳。宝态可掬,咧嘴一笑两排小贝齿,圆乎乎的小脸皮肤如同婴儿般细白。
易青连忙迎上前去,对程龙大哥道:“程龙大哥,这里”
程龙大哥也发现了易青,连忙大笑着上来给了易青一个熊抱,然后赶紧向大家介绍易青,再向易青介绍自己的武行兄弟们。
易青和程龙大哥一阵寒暄,旁边冷落了那个机灵鬼模样地孩子。
这小活宝贝儿仰头看了一会,神情变得非常严肃。随即大声抗议道:“嘿jack。”
程龙大哥被他的音量吓了一跳,连忙和颜悦色的向跟玉皇大帝说话一样,蔼然道:“怎么了马修宝贝”
小宝贝神情中不露一丝笑容。象一个尊严受到侵犯的小绅士一样,非常有礼貌的用标准的伦敦英语抗议道:“请问你为什么不向你的朋友介绍我”
易青忍着笑看了程龙大哥一眼,连忙一本正经的向这个小宝贝儿伸出手去,用美式英语的发音语气说道:“嗨你好,马修我是易素。你可以叫我易,很高兴认识你”
马修小宝贝儿立刻换了副热情阳光的灿烂笑容,象一个潇洒嬉皮一样。同样用美式英语随意大方地道:“嗨,易哦,我的上帝,猜猜我见到了谁我看过你的电影,原来你就是那个中国易你好中国易,我地名字是蔡志强,你可以叫我马修”易青惊讶的张了张嘴,没想到这个小孩还有个这么正式的中文名字,因为他看上去象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混血而且长期在西方长大的那种孩子。
小家伙得到了他人地礼遇和尊重。很满足的原谅了程龙大哥之前的无礼,继续用大眼睛扫视全场,去寻找能吸引他注意地人和事去了。那可爱的粉乎乎的样子看得人恨不得上去亲一下咬一口,或者用胡子狠狠的扎他两下。
易素看着这孩子,越看越爱,就象所有的父亲一样,在心里把他和自己的儿子大做比较起来,一边随口问道:“程龙大哥,这是谁家的孩子,你不是拐带了人家的宝贝儿吧”
大哥爽朗的大笑了起来,道:“难道你没看出来他是谁你再看看”
易青听了这话略一迟疑,盯着孩子地小脸儿看了一会儿,在心里默默的念道:马修、马修马修这名字好象太熟了,还有这张混血儿的脸哦
易青恍然大悟的叫道:“ygod他就是宝贝计划里的那个宝贝吧长这么大了,程龙大哥放声大笑,摇着马修的手道:“嘿,sir,,看看你多么有名”
小家伙转过头来,似乎对“sir,”这个称呼十分满意,做出满不在乎的表情耸耸肩,很an的道:“那又怎样”那神情就好象在说:“阿sir,我不做明星已经很多年了。”
程龙大哥笑着向易青解释道:“马修现在是我的好朋友,这次他求了他父母很久才答应让他陪我一起来香港和国内去玩玩,不过他不会影响到我们拍戏,过一个星期他父母就路过香港去马来西亚,顺便把他带走。”
易青饶有兴趣的对着这孩子左看右看,心里飞快的转着念头小马修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马修中文名叫蔡志强,他是12哥伦比亚血统、14汉族血统、14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
大概是2005年底的时候,当时才3个月大的马修被爸妈带着在香港坐地铁,小马修对着爸妈大吐舌头、扮鬼脸,把乘坐同一列地铁的名导陈木胜惹得哈哈大笑。
后来陈木胜主动前来邀请,称自己正在拍程龙的电影,邀请小马修去试镜。没想到,连续几次试镜,马修不哭不闹,还不停在镜头前扮鬼脸,最终在1000多名试镜者中脱颖而出。
〈宝贝计划在2005年12月开拍。共拍了5个月,一起经历过逃亡、爬越过山车、冰窟甚至死亡后,小马修和程龙已成为忘年之交。2006年9月,宝贝计划在内地香港同步上映,票房达到1亿5千万元,再次续写了程龙大哥电影的票房神话,超级可爱的小马修也随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程龙大哥带着这么个活宝贝,难怪引人注意,世界上能跟程龙大哥走在一起还抢光大哥风头和眼球的,恐怕只有这个小家伙儿了吧
易青的越看这孩子,心里那个想法越强烈,他终于忍不住对大哥道:“程龙大哥,我同你商量点事,请你帮忙”
第五卷
第二十四章
超级宝贝下
一个星期以后。
华星八楼,内景拍摄室。
“嘿,靓仔,你怎么样好吗”程龙大哥站在防护垫子外对马修大声喊道。
小马修现在看起来象个牵线的木偶,吊了四条威亚,脚下踩在一块长条形的木板上。他的小脸上一片掩饰不住的兴奋,冲程龙大哥竖了竖大拇指,然后做了个ok的手势。
易青、孔儒和马修的父母坐在监视器后面;那夫妻两个一脸的关注。
易青笑着安慰他们道:“放心吧,这个动作不危险,jack程的技术是全世界最棒的”
夫妻两个想也不想就高声回答道:“那当然我们的马修也是全世界最棒的”
易青哈哈一笑,拍了拍孔儒的背,走到另一边杨娴儿他们那里去。
从美国空运回来不久刚刚投入使用的、崭新的“声光模拟合成器”已经安装完毕,一头连着监视器,一头接在杨娴儿他们美术组的电脑上。
此时,在摄影师的镜头里看来,里面只是一块草绿色的大幕布,幕布前吊着全身剧情服饰的小马修;图像进入监视器,传进“声光模拟合成器”,进行数码处理后进入电脑。
而此时在杨娴儿他们的电脑上看来,绿色的幕布不见了,显示器上青空构架勾勒出一幅荒芜的行星废墟似地背景满地的陨石坑洞。赤红色的月亮,大片黑黝黝的环形山矗立在远处,夜空上星大如斗,气氛一片阴森肃杀;小马修象是一个小小星际魔法师一样漂在空中。模样俊美,跃跃欲试。
易青双手抱在胸前,站在电脑后面看了一会儿,见杨娴儿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扭头对孔儒道:“可以开始了。”
孔儒看了一眼旁边地马修的父母,看起来他们比孩子还要紧张。
孔儒笑了笑,从监视器后站了起来,冲着程龙大哥做了个手势;处在动作指导位置上的程龙大哥看了眼摄影机,判断着机位,比量着退后几步。完全退出镜头拍摄半径后,向着一旁拉威亚的肥强和几个华星武行点了点头。
几个武行今天得到大名鼎鼎的程龙大哥亲自指点并到场
===分节
278===
指挥,个个打醒了十二分的精神。都是一脸的表现欲。
这边孔儒看看都准备好了,于是大声对马修道:“马修,准备好了吗要去了”
马修兴奋的举起手上紧握着的一根金色的刀把似地柄子那是影片中的道具激光刀,大声喊道:“etgo”,孔儒对着话筒喊了一声:“a”
吊着威亚的马修踩在脚板上几步快速地助跑,看看堪堪跑到那块十米长的木板边缘。那边程龙大哥手向上一抬,几个拉威亚的武行拔腿向后跑去,一边跑一边回头望着马修。手上做出各种控制力度的动作。
马修轻盈的在空中飘了起来,凌空翻出一个360度地大筋斗,双手伸直了握紧道具激光刀的刀柄凌厉下劈,直劈之后一个侧身,举刀平胸向外一拉,做完这个动作后吊着威亚徐徐落地。
“cutgood”孔儒高兴的大声叫道,一面站起来向么马修叫道:“嘿,boyyougreat”程龙大哥已经跳上垫子,熟练地把马修从威亚上解了下来。大声的夸奖他。刚才这个动作其实难度挺大的,虽然有威亚的辅助,但是凌空翻一周加一个举刀外砍的动作,要连续完成,很多职业成年武行都不一定做的清楚,小马修只试了一次就完成了,足见这个孩子极其聪明并且运动神经发达。
马修的父母刚才的担忧一扫而空,兴奋的跳起来,大叫一些宝贝我爱你之类地话。马修得意的吐吐舌头,从程龙大哥的怀里跳下垫子,向母亲这边跑过来。
程龙大哥拍了拍手,向一边拉威亚的肥强以及几个华星武行竖起大拇指,一边向易青他们那边走去。肥强等人看见程龙大哥夸奖他们,也个个高兴的互相击掌庆祝。
凌杨娴儿和几个动画师已经快速的在画面上进行捉点绘图,先把主体影像中的马修的身体用多个三维点绘出来,然后对他的动作进行一些边角的修改,使他的动作看起来更飘逸;最后对合成器传递过来的图像进行时间放大相当于影片放映时做降格慢镜头处理。
这样简单的加工之后,易青和程龙大哥招呼小马修和他的父母过来一起观看合成后的影像。
画面上的小马修穿着星际时代的奇装异服,手里提着的金色刀柄上出现了一条银色的光刀,长度相当于马修自己身高的三分之二;在他的面前漂浮着两只对方黑帮派出的星际机械蝙蝠,面目狰狞,扇着翅膀在空中瞪视着马修。
随着杨娴儿光标的点入,画面上的小马修大喝一声,向前快跑几步,然后一个凌空翻起,手中的光刀立劈华山,当头把一只扑上来的怪蝙蝠一劈两半;旁边一只蝙蝠刚要撞过来夹攻,马修举刀平削,银光闪处,蝙蝠一声惨叫,落下地去。
“耶宾果”小马修在电脑前看的眉飞色舞,得意的扭头仰望着母亲。
“你太了不起了。”马修的妈妈得意的摸着儿子的脸,幸福的说道。
马修爸爸无奈的笑了笑,对程龙大哥道:“多谢你,jack,我同意了。”
“哇哈”全场都听见了马修爸爸地这个承诺。大家一起高兴的欢呼起来,掌声此起彼伏了响起。
对于小马修的未来,爸爸和妈妈的看法不太一样。爸爸认为,拍电影太辛苦。儿子小小年纪可能吃不消,希望儿子长大成年以后再走这条路。妈妈则认为,儿子有这个天赋,且现在就有机会锻炼了,何乐而不为
所以,当程龙大哥向马修地父母提出,这个假期让马修参加孔儒的新片星际黑帮的拍摄时,这个家庭的意见并不统一。
大概是拗不过儿子和妻子,马修的爸爸最后只好松口,答应陪儿子来华星试戏;并且说。如果儿子能够适应吊威亚拍动作戏,又确实能胜任这个角色的话,他就答应儿子和剧组签约。
想不到这个小家伙竟是块拍动作戏的绝好材料。身体柔韧度和运动性都非常好,而且马修爸爸也看到了,华星是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无论是器材还是对演员的保护方面,都堪称国际一流,又有程龙大哥的担保。他最后还是欣然同意了。
既然马修爸爸点头了,华星地人和孔儒就带着马修一家上楼签约去了。
易青笑呵呵的向程龙大哥介绍了杨娴儿和美术组的同事。
程龙大哥和大家寒暄了两句,拍着电脑显示器叹道:“李氏国际地这些技术实在是太棒了。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以后电影能这么拍。这两年我在美国也见到了很多高级动画科技,但是能把电脑合成和拍摄同步放在一起做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易青笑道:“这种合成器的构想,大概在2006年的时候,美国梦工厂地工程师就已经提出来了。因为传统的电影做法,总是要到后期制作的时候,才能对拍摄到地素材进行加工。加工过程当中发现素材镜头有什么不足,就不能改了;要是补拍素材的话,又要花费不少人力和财力。现在有了这个家伙。就好比是打印机里的打印预览一样,在拍摄完成之后可以马上进行合成预览,马上知道最后的特技效果是怎么样的,进行当场补充修改,确实省了不少资源。”
程龙大哥感慨道:“不知道科技再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只要一台数码摄象机加一台电脑就能自己制作一部电影了;到时候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导演,拍电影会变成象写、玩音乐一样平民化的事,那可就太棒了”
易青笑道:“等到了那一天再说吧。现在,我们还是得忙完眼前的。马修他们已经上去签约了,大哥,您看我们是不是该把我们的合约也签一下。我们打算聘请程家班来参与制作地狱方舟这部戏的动作特技,您看,价钱方面,
程龙大哥毫不犹豫地道:“这你就不用管了,我拍电影,他们都是来帮忙的,你有什么事情,吩咐他们做好了,都是我最好的兄弟。”
“那怎么行”易素心里很清楚,他不付给这些人酬劳,程龙大哥也要给他们钱。人情归人情,帐目要分明。这些人个个在美国混了多年,每个人实力都够独立充当一个剧组的专业动作指寻的,价钱可不便宜;程龙大哥来拍这部戏,自己已经是不要片酬了,哪还有再让他往里贴钱的道理。
“那就一共三百万吧美金”易青爽快的说道。
第五卷
第二十五章
最强商业片的三板斧
在北京考察采风的孙茹和她的剧组同事们传回的消息,已经在北京郊外的一家网瘾学校里找到了可以出演爸爸再爱我一次中儿子这一人物的少年演员,剧组也于上周末正式在北京开机了。
另一方面,飞往美国的孔儒也已经进入李氏国际研究所,开始筹备星际黑帮的特效部分;同时,发哥和布莱特彼得的合约也已经签定。
至此,华星本商业年度的十几部投资已经纷纷启动,易青作为公司老板所负有的责任也告一段落,可以安心的和程龙大哥一起好好筹划如何拍好自己这部华语电影历史上投资最为庞大的灾难片了。
虽然这部片子的投资方是华星,导演是易青,但是由于程家班的加入,其实可以说是两种风格不同的商业团体共同在生产一个产品。
对于如何拍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这一方面,无论是程龙大哥还是易青自己,都有一套独到的经验,这就需要一种学习和磨合当然,主要的决定权还是在导演的手里。
从东北传回来的消息,罗纲的第一摄制组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很快就会把影片地下部分所需要的自然景观部分的素材拍回来了。易青和程龙大哥这边则每天抓紧拍摄内景动作部分,闲暇的时候,易青就不断地跟程龙大哥解释自己这部戏的策划构想。
如何拍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这回事,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地是一点也不错。即使是在电影尚不发达的中国国内,这也是个任何人都可以说上两句的话题,但是事实是不是真如一般人眼里所看到的那样呢
华星大会议室。
地狱方舟剧组是目前唯一一个还留在华星大厦的剧组。今年楼下的景棚和技术部门正在拍一些简单的群众演员和替身的戏。易青则在楼上抓紧时间把剧组主创召集起来。确定创作、工作的大方向,统一思想。
程龙大哥坐在易青的旁边。他从来没见过华星地这种工作方式,他一生拍电影,动手动身体远远多过动脑,至于剧本,主题什么的东西,都是不甚重视,宁可多在特效和动作上下工夫。
所以大哥在早年参加的许多节目访问中常常提到,到好莱坞后很长一段时间拍戏很不习惯,因为不知道那些美国电影人整天在一起开会讨论地那些数据和术语跟电影有些什么关系但是不得不承认,似乎就是这些东西通过票房带来了大把的美金。
现在华星也摆出这种拍戏阵仗来。令程龙大哥颇感意外,难道这是一家模仿好莱坞运营模式的公司
其实并非是易青他们刻意去学习好莱坞的工作方式,只不过艺术无国界、商业盈利模式也是个国际通用的东西。对于拍什么样地电影,怎么拍电影能够赚大钱这个问题。中外的内行都是一样的,用地都是那一套理论,所以自然形成了相似的工作方式。
易青在会议一开始,首先用电脑接通了李氏国际的环球卫星信号。李氏国际那边将几个月前受易青委托做出来的市场各项风向指标的数据报告、各类资料源源不断的传送过来。
这些资料在外行人看来只怕是千奇百怪,不知道跟拍电影有何干系。包括有近一两年内。美国中低端消费群体的方方面面,以及美国男女青年近年来的各种好恶、有关时尚的一切边角新闻等等。
拿到易青手上地资料已经经过了初步的分析和处理,再经过华星导演组专门的顾问智囊们的进一步分析。做出报告交给易青和下面各部门的主创作为参考。
可以说,易青之前决定的这部电影准备拍摄哪些内容以及体裁形式乃至剧本故事,也是经过无数次对这些资料的揣摩和研究而敲定的。
那是因为,任何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决定其能否票房大卖的第一因素也是最高因素就是时尚性
电影是一种即时消费的文化商品,拍摄期一结束,当时就准备上映,周期不超过两个月。所以有些电影当时票房惨淡,几年后才被人提起来。那已经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了,至少不能算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
正是由于这种即时性,所以要拍摄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首先就是要研究,在放映期的那个时段,目标市场的那个社会环境里,将会流行些什么。
这所谓的流行时尚觉不是仅仅是指音乐、服饰、化妆品、体育运动之类表面化的东西,那只是一小部分这里指的主要是文化心态,人文心理,社会价值的细微变异这些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英雄本色和无间道这两部电影,都是香港历史上当年的票房冠军,公认的好电影,当然也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但是,如果这两部电影的内容丝毫不变,而把无间道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去放映,英雄本色则放到2000年后去放映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恐怕不说仆街惨败,至少也会是成绩平平。
因为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正是整个香港社会在文化上被逼进墙角的时候,也是香港都市人的心理第一次出现不稳定的时代裂口的时候。在那个年代,旧的香港社会秩序被推翻改造,新地都市心理还没有形成,大家内心都缺乏安全感;旧有的道德体系崩溃。新的道德体系还很模糊,人们迫切的呼唤英雄主义、呼唤道义和安全感。
在这种社会气氛中,小马哥、豪哥这样地人物形象自然就一下子能抓住所有观众的内心,引发强大的社会共鸣感那种男人和男人之间无论贫富、不计生死也要偏执的固守自己的信念和道义的英雄形象。不但给香港观众内心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而且潜移默化的完成了香港人内心渴望固守却已经渐渐流失了的道义准则。
等到了无间道大卖的年份,香港地社会已经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旧有的道德体系早已经崩溃,人们不再需要英雄和道义,黑与白的界限日益模糊,而香港人开始有了新地困惑。
这种困惑不再来自于外界,不再需要通过仰视英雄的方式来获得心灵拯救,这种困惑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表现为自我角色的内心困惑。人们需要思考的是我是谁我要地是什么怎样是对,怎样是错
所以无间道说白了,是一个卧底的故事。不是警察和黑社会互相卧底,其实是在演出一场都市人自己卧自己的底地好戏。无论是刘德桦还是梁超伟扮演的人物,他们都是自己的卧底。他们的选择没有善和恶的分际,只有角色的不同。
他们扮演着一个身份,同时又在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其实是另一种相反的身份。这恰恰暗合了现代人的这种是非不分,惟利是图的浮躁心态人人都知道要做好人是对地,但是同时内心又充满了尝试为了利益做坏人的打算;而做到了坏人的时候。内心又充满了希望自己是个好人的挣扎。
无间道在区区一百多分钟的电影里,把这种都市人的心态暗喻的淋漓尽致。黑与白之中的挣扎和自我心灵的放逐才是现代人心中真正的永无休止的无间地狱之路。
===分节
279===
时势可以造英雄,时势也在造电影造成功大卖的电影。许多人以为商业电影的成功。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色情、暴力这些所谓的商业元素;也有人信奉明星效应、名导效应,煞有介事的计算所谓的票房号召值;还有相当的一些人认为,卖座电影是靠宣传和包装出来的。
事实上,电影发烧友们津津乐道的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只是末节的末节,要想靠这些东西打天下,那下场只能是赔掉底裤。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商品制造者,或者说生产一种文化产品的创作者、生产者,不研究市场、不研究目标消费群体的深层内心和潜意识层面的消费需求。把精力放在那些华丽的表面工夫上,这就好比古时候那个“刻舟求剑”的故事里,那个在宝剑落水的地方留下记号,等船靠岸的时候才跳下去打捞的蠢人一样。
就象九十年代末的那些香港的跟风片一样,以为模仿那些成功的影片,把所谓的“商业元素”拼凑起来就能够卖钱了,结果恰恰是票房越来越惨,还透支了观众的消费欲望,活活做坏了市场。那是因为他们对之前那些成功的电影之所以成功的关键点没有抓到,拍出来的尽是些失去了时尚性的已经“退流行”的东西,怎么可能形成良性的盈利模式呢
在电影诞生和形成产业模式的初期,实际上对“时尚性”的把握往往不是主观主动的,而是一种随机性的碰撞恰好碰上了就捞着了;又或者说,创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心态正好和时代的大潮流是吻合的。
然而任何行业创造财富最终都要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和进步,电影产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到中高的时候,无意识的创作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迎合社会心理需要的一种创作活动。
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几乎每个都拥有庞大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的部门,通过专业的社会心理学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学人才,对海量的社会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交给编剧们去操作。
所以有人说,好莱坞是用生产罐头的方式来生产电影每一道工序,每一环节的处理。都有车间流水线般的生产程序,一丝不苟地操作着。
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也有僵化、滞后等特点。电影毕竟是商业和艺术的混合体,不能流水机械的生产。所以还需要天才型的预见性人才,在市场分析和时尚指向分析地基础上,做出精彩的人性化的判断与选择。
易青无疑就是这方面的绝顶高手。拿花木兰的大获成功来说,这个电影的成功有成功策划的成分,也有侥幸的因素在其中。在易青原先的构想中,在世界格局日益多元化,世界各大势力日益壮大,日益威胁到美国一国独大的国际形势下传统地美国价值体系正在遭受质疑、美国民众开始缺乏安全感,开始低下头来关注以前根本不被自己关心的民族和国家的大时代背台下,花木兰这样一部以纯粹地“中国风”民族特色为卖点;探讨战争与和平。表现弱小战胜强大,侵略必然造就悲剧,以塑造东方女性的神秘美为主要卖点的电影能够大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本来。以民族感、神秘感作为第一卖点这个市场突破口的确定,是在易素掌握和算计之中地事,而他对花木兰的票房预计,也只是局限于一亿三千万到一亿五千万美圆这样的水平。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天上掉下个金元宝砸懵了脑袋在美国社会突然爆发地“女市场竞选门”事件居然会无巧不巧的紧挨着〈花木兰的放映而爆发了。女性话题、女权话题在整个美国社会的快速泛滥式的传播。成为打着女性题材宣传口号的花木兰票房的强大助推力。
种种大环境、大氛围、大时势综合碰撞起来,象一场盛大的化学反应一样,造就了花木兰的辉煌成绩。
由此可见。“时尚性”作为第一商业元素,对卖座电影地巨大推动性。这恐怕也是区分一流导演和三流导演、内行和外行的根本不同点所在。
不了解电影商业规律的人,总是在表面上挖空心思拼凑和堆砌各种商业元素,却不知道这只是舍本逐末。
大时代的时势之力量,没有任何个人和小团体的智慧能够阻挡,在亿万观众的内在需求面前,什么明星、名导;什么枕头、拳头;什么包装、宣传所有的一般可见的表面因素,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易青这次拍地狱方舟这部戏,他当然不敢指望还能取得花木兰那样好的成绩。运气这种东西,可一不可再,不能靠它来吃饭的。
所以地狱方舟连加映的场次在内,能在美国卖到两亿美圆,就算大成功了。
这次的卖点当然首先还是中国风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全世界都在刮研究中国的飓风,这股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退热。
其次一个卖点是今年年初美国刮起的地质热。去年年末,太平洋上多处火山群体性喷发,蔚为奇观,好事的美国人自然掀起了讨论研究地质学的热潮。
易青从美国得到的消息,年底到明年2015年年初,北美还有几座沉寂多年的火山将要爆发,到时候正赶上地狱方舟上映。
最后就是美国人现在也开始流行经验主义了。经验主义的一个标志就是重视年长者,这当然跟西方这几年向东方传统文化学习的风气有关。易青他们这时候推出本来已经深受美国青年观众喜爱的jack程来出演一个老英雄,自然容易被观众接受。
易青和华星艺创的同事们在确定了“中国风”、“地质热”、“老英雄”三大卖点后,就将这三个创作方向敲定下来,交付各部门去研究揣摩并落实到剧本和拍摄草本中去。比如在故事和台词中加多中国传统式的幽默、在道具布景里加多带有浓重东方色彩的道具;在故事里多增加地质学有关的热门词汇和一些科普的内容,将成型的剧本拿到北京,聘请中科院的专业教授进行修改指正,以免闹出赏识性地笑话等等。
至于讲故事塑造一个老英雄的形象。这对文学系出身的人反而是轻松之极的基本功了。
确定了“时尚性”地目标卖点之后,接下去要做的就是讨论这个电影的“容括性”。
所谓电影的“容括性”,说白了,就是意味着这部电影能砸进去多少钱。
并不是投资越大。电影就越好拍的。恰恰相反,手里的钱越多,导演的难度越大。
除非刻意的糟蹋钱,否则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要准确完整的把整个投资全部放进影片中,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这是非常难地工作。
以小博大的电影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而且“时尚性”偶然因素居多。不能当作一种创作规律来指导生产,也就是说,不能量产。
所以涉猎过现代电影理论的人都知道。同等条件下,“容括性”越好,票房成绩就越好;也可以说,找对了投资时机地电影,投进去钱越多。收回来钱越多这和经济学里,投入越大产出越多的规律是一样的。
具体的“容括性”这个东西,涉及的东西很杂。除了叙事和剧本之外,声光画影多种手段都可以作为容括进去地一部分;再来就是各种商业元素。包括拳头枕头那些。
传统电影容括性小,基本上只以叙事为主,就是讲故事。中国观众有看故事片的传统,在这方面依托于我们国家悠久的文学传统,也有一流地鉴赏力。
但是传统影片的致命问题就是形式单一,内容太过于“清淡”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可能有许多观众都愿意看纯故事片,但是具体落实到一个个故事,就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了。
因为任何一个故事写出来。无论本身多好多有意义,喜欢它的都只能是一部分观众,所以作为单个电影来说,纯故事片反而不如华丽的大片票房高。
这个问题至今尤令许多观众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商业大片反而票房动不动就论亿论千万;大家都说喜欢的本来应该大卖的传统模式的那种电影,却票房平平甚至惨败。
除了一些不确定地文化乱象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出在“容括性”上。
现代电影除了叙事性之外,在声音音乐、光影色调、画面画质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独立营造一个世界的奇特效果,而立体的视听语言,更是达到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部容括性好的电影,至少必须容纳包括进去:宏大的场面、紧凑的叙事、强烈刺激视觉的动感画面、直击心灵的录音音响效果、立体逼真的代入感
宽银幕的魅力,决不是那些在网上下载或者购买盗版,在自己家的电视屏幕甚至就是电脑显示器上,把电影当作电视来看的那部分人所能够想象的。
一个成功的商业导演要做的事,就是有机有序的把各种商业元素容括进电影里去。以前中国商业电影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忽略剧本,把容括进去的各种元素和剧本叙事割裂甚至对立开来因此易青一向的工作原则是,无论是大场面、华丽的摄影与美工,还是震撼人心的音乐,都不能为了做容括性而去寻求容括,也就是不能硬塞进去。
电影的声光画影各个部门,一切的给电影加分的手段,都应该和叙事形成一种“融合”,而不是“对立”;在这个基础上,以剧本故事为主,根据剧情寻找与之相匹配声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