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兵败定军山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南门太守 本章:二、兵败定军山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曹操调集兵马,亲自远征汉中,增援夏侯渊,这距离刘备兵抵阳平关已经有三四个月了。

    曹操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发,主要原因是代郡的乌桓人叛乱还没有平息,他放心不下,直到后来曹彰率部出击,大获全胜,曹操才决定出发。

    临出发前,曹操颁布了《遗令》,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交代。《遗令》说:“古代埋葬人,一定选择瘠薄的土地。我死后,可以划出西门豹祠以西塬上一带为寿陵,借用较高的地势作为墓基,不建封土、不植树。根据周礼,可以设置专人看管墓地,诸侯死后可以在左右靠前的地方陪葬,卿大夫在后面,汉制也是这样陪陵。凡公卿大臣和将领有功的,死后都可以陪葬于寿陵,墓地的范围可以扩大些,以保证能够容纳那么多人(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是一份遗书,大军出发前突然发布这样的遗书,给人以不祥之感。以前每次出征,曹操总想方设法鼓舞大家的士气,而这次却发布了自己的遗书,是一次特殊的战前动员,表明自己誓死取胜的决心?还是冥冥之中感应到了什么?

    在汉中那边,这段时间夏侯渊指挥张、徐晃等部挡住刘备的猛攻,让刘备没有太大进展。刘备派部将陈式等去断绝马鸣阁道,夏侯渊派徐晃击之,把陈式打败。刘备又从广石发动进攻,张守广石,刘备攻之不克。

    从武都战役失败到广石不利,刘备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这一次虽然带着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组成的超豪华阵容,却连尝败绩,刘备心有不甘,他急忙写信给留守在成都的诸葛亮,要求增兵。

    其实,刘备把能带的兵基本上都带来了,诸葛亮手里实在没有什么富余的。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益州内部此时也不平静,马秦、高胜等人聚众数万人在县叛乱,时任犍为郡太守的李严硬是凭借五千民团(郡士)把他们打败,斩杀了马秦、高胜。事情刚平定,越郡的夷人又围攻新道县,李严驰往救援,把他们打败。

    刘备还有一部分精锐部队,但此时在荆州,根本分不开身。剩下的几乎都去打汉中了,刘备要诸葛亮继续增兵,让诸葛亮很挠头。

    益州从事杨洪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如果没有汉中,也就没有益州了(此家门之祸也),不用多考虑!”

    诸葛亮也意识到此战已无法退缩,再难也要顶上。于是他代表刘备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负责办理征兵及后勤供应事宜,支援汉中前线。

    李严当犍为郡太守时杨洪是他的人事处长(郡功曹),现在李严仍然是犍为郡太守,而杨洪已升为蜀郡太守,与老领导平起平坐。杨洪当太守后有个秘书(门下书佐)叫何祗很有才干,杨洪把他推荐出来,何祗升得更快,杨洪还在当蜀郡太守的时候,何祗已升为广汉郡太守了。

    这些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事例,都是在后方主持工作的诸葛亮主导下进行的,益州当地官民对此深表敬佩(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此时益州全州都进入了临战状态,砸锅卖铁、倾尽全部物力和人力支援汉中前线。有了后方的支持,刘备更是下定决心不拿下汉中郡不撤兵。

    但是,曹操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

    七月,他从邺县出发,沿黄河西行,先到长安。据《三国志王肃传》记载,曹操路过弘农郡的时候,听说献帝刘协的哥哥、弘农王刘辩死后埋在这里,想到坟前吊唁。弘农郡本地人、担任黄门侍郎的董遇进谏道:“根据《春秋》大义,即位不满一年就死去的国君还不能称为君,弘农王在位时间很短,又被暴臣董卓挟持,最后降位为藩王,不应该拜谒。”曹操认为说得有理,于是作罢。

    九月,曹操率大军才走到长安,总共就一千来里地却走了两个月,这个速度太慢了。

    这时,曹操接到合肥方面送来的报告,说右将军乐进因病去世,曹操听后十分难过。乐进从曹操己吾起兵时就跟随他,算是曹家军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小个子从曹操身边的警卫员(帐下吏)干起,最终成长为曹军的高级将领,他作战勇敢,有谋略,是一个难得的素质全面的大将。

    曹操下令追赠乐进谥号为威侯,爵位由其子乐继承,乐后来官至扬州刺史,在淮南之叛中被杀。奇怪的是,曹操到了长安似乎又停留了二三个月左右,原因不详,但也就是这要命的二三个月,前线的形势发生了无法挽回的逆转。

    刘备在阳平关一线做了多次尝试性攻击,但都没有进展,后来自己的援军陆续到达,士气有所振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终于有了收获,前锋越过了阳平关,沿着汉水河谷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到达定军山下。

    前面介绍过,汉中的核心地带是一块由汉水河谷扩展开的盆地,四周都是高山,重要的城镇几乎都在汉水两岸。阳平关是这块盆地的西大门,它坐落于汉水之上。

    也就是说,从阳平关沿着汉中往前,可以到达汉中郡的中心城市南郑,但在到达那里之前还会遇到一处屏障,就是定军山。

    定军山位于汉水之南,今陕西省勉县城南十余里处,属大巴山脉,与汉中盆地周边的深山大川相比,它海拔并不很高,主脉是由十二座东西绵延的山峰组成,总长约二十多里,其最高处海拔不过八百多米,由此再往东,就是平川了。

    也就是说,定军山虽然是一道屏障,但却并不是特别险要,刘备率军攻到这里,曹军就危险了。

    夏侯渊一看定军山被占,急忙来抢,双战展开激战。

    刘备发动夜袭,烧了曹军营垒的鹿角,这时候夏侯渊驻守在西边的营寨,张驻守东边的营寨,刘备集中力量攻击张,张有点顶不住了,夏侯渊把自己这边的守军分出一半增援张,可这样一来就出大事了。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夏侯渊是亲自率兵来增援张的,法正看到后,觉得机不可失,建议刘备猛攻,不惜一切代价直取夏侯渊。刘备命黄忠担任主攻,咬住夏侯渊的增援部队不放,一阵猛打猛冲,曹军大败,征西将军、博昌侯夏侯渊居然战死沙场!一同战死的,还有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

    曹操以前经常告诫夏侯渊说:“作大将的也有该示弱的时候,不能一味恃强斗狠。为将者应该以勇为本,以智取胜,有勇无谋只不过是一介匹夫罢了(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而夏侯渊的战死,正好印证了曹操的话。

    《曹操集》中有一篇《魏武军策令》,也说到了这场战斗。根据这篇军令的记载,当时的战斗情形是这样的:敌人烧毁了曹军的鹿角,但这些鹿角离大营有十五里。夏侯渊居然独自带着四百兵去修补鹿角,敌人在山上看到了,于是从山谷中杀出,夏侯渊亲自参加战斗,最后战死。

    曹操认为夏侯渊在此战中犯了指挥上的错误,像夏侯渊这样担负整个战场指挥重任的大将,不应该亲自参与战斗,更何况修补鹿角这样的小事了。

    曹操以后把这件事写进军令里向全军通报,可见他对定军山之败很介意。在这篇军令里,他甚至说出了重话,称夏侯渊本来不擅长带兵,军中呼之为“白地将军”(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虽然夏侯渊已经死了,但曹操仍然没有原谅他。

    夏侯渊是整个西线战场的总指挥,相当于元帅级的人物,他的猝然战死,让曹军上下无不震怖(三军皆失色),大家惶恐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

    原丞相府秘书长(丞相长史)杜袭此时在汉中任督军,曾在曹丕五官中郎将府担任过治安处处长(门下贼曹)的郭淮此时在夏侯渊军中当司马,他们二人收敛散卒,号令全军说:“张将军是国之名将,刘备也有所忌惮。现在事情很紧急,非张将军不能主持大事。”

    杜袭和郭淮共推张为临时统帅,张重新调整了部署,安好营寨,大家才稍稍安定下来。刘备想趁夏侯渊战死一鼓作气拿下汉中,第二天指挥人马渡过汉水来攻营,大家都认为此时敌众我寡,士气也不如对手,不如在汉水边修筑工事抵挡,不让敌人渡河。

    郭淮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是向敌人示弱的做法,无法挫败敌人。不如在离汉水远一点的地方列阵,诱使敌兵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再突然发起攻击(半济而后击之),刘备必然可破。

    张采纳郭淮的建议,远远地列阵于汉水北侧。刘备看到果然生疑,不敢渡河。

    在张的主持下,曹军暂时稳住了阵角,避免全线溃败。他们坚守在汉水北岸,等待援军的到来。


如果您喜欢,请把《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方便以后阅读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二、兵败定军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二、兵败定军山并对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