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六十二节 开拓时代(3)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要离刺荆轲 本章:第一千两百六十二节 开拓时代(3)

    汉军舰队在黄龙港中,渡过三天安逸的修整时光。在这三天里,舰船检查了船帆,补充了饮水、食物,也招募到了数百名愿意随同王师远征的当地乡兵以及愿意为王师向导,有过南航经验的数十名商贾并二十多艘大小不一的商船。

    而在这个过程里,杜悦和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也混了个脸熟,知道了对方的来历。

    大汉北海楼船都督府,第一舰队校尉辛庆忌。

    其叔父就是如今的大汉楼船将军、定策扶危功臣、食邑一万一千户、临淄候辛武灵。

    乃是与那位如今坐镇于西域鹰扬城旧疏勒王都,总领西域内外事的樊候续相如一般,为丞相左膀右臂一般存在的重臣。

    自然,这位辛校尉,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物。

    其地位,堪比过去的皇子皇孙

    须知,如今汉室,早已经和永始之前的延和截然不同了。

    自丞相秉政,匡扶少主即位以来,主少国疑,内外不安,东南诸侯造反,西域乌孙跋扈,就连漠北匈奴,也一度有窥伺漠南之心。

    于是,丞相乃以大智慧、大毅力,一面扶保少主,剿灭叛乱,平定内外事,一面广布恩泽,移封诸侯、列侯于西域,更以三年的时间,改革了汉室朝廷的上层结构。

    永始二年,诏以天下两千石,能任职称事,岁考绩为中上者,许推九卿之权。

    永网始三年,诏以国策、内外军国事,咸以丞相率百官决之。

    许命以地方州郡两千石、关内侯以上者,与丞相、九卿并决天下事。

    永始四年,诏命天下地方州郡,六百石以上官吏,岁以春秋两季并聚州府,决其本州徭役、赋税之事。

    于是,天下地方州郡的贵族豪强士大夫,统统被丞相这些组合拳所收买。

    特别是儒家各派,就像见到了肉骨头的狗一样,现在儒家各派早已经不是永始元年,天天心心念念着要还政于天子,诛贼臣于宫阙了。

    他们比谁都支持和拥戴当朝的那位丞相。

    这些年来劝进最多的就是儒生了。

    特别是当年犯错的东南儒生,现在已经变成了那位丞相最忠实的走狗与鹰犬。

    无它。

    参政议政,是儒家自孔子以来的梦想。

    任何一个儒生,都是有着致君尧舜上的梦想的。

    而现在,丞相将大门打开。

    准许各地官员参政议政,甚至推举事关国家大政决策的九卿人选虽然推举人必须是地方州郡两千石,且限定考绩必须是中上之人,又命地方州郡的赋税、徭役之事,需要经过治下六百石以上官员投票。

    于是,自孔子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竟有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儒生们立刻就将曾经脑子里那些大逆不道的想法抛诸脑后。

    转而歌颂与拥戴起当朝丞相来。

    乃至于将当朝丞相,与旧年周公、召公共和执政,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乃是圣人在朝,国家之福。

    丞相权柄与威信,从此根植于人心。

    而辛庆忌的叔父,那位北海楼船将军、临淄候辛武灵,与续相如、上官桀、桑弘羊等当年政变时,站在丞相这边或者在事后协助丞相,佐理朝堂的大臣,都在永始五年,在廷议之中被天下两千石重臣共同决定,授予他们定策扶危功臣的荣誉。

    这个荣誉,可比列侯还值钱。

    因为,按照如今的汉家规定,定策扶危功臣,乃是国之重臣、元勋,有功天下。

    故,功臣本人秩比一万石,位比国王

    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优待,更特赐建章宫走马,受诏不拜的超级特权。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些人脱离了刘氏之臣的樊篱,再不受刘氏天子的钳制,被天下人推到了与丞相共谋天下大事的地位。

    就像从长安传出来的故事,定策扶危功臣安定候上官桀受命为天子太傅,教导天子读书,天子犯错,便直接拿戒尺,将其手心都打红了。

    恰好王太后来探望天子,见到这个情况,就哭着道“太傅何至于斯”

    结果,上官桀回答“臣受丞相之命,天下人之托,以为汉家定策扶危功臣,拜为太傅,身负天下人之望,以教导天子为己任,今天子顽劣,臣为天下人戒之而已”

    王太后大怒“天子,君也,卿,臣也,以臣责君,以下犯上,三纲五常,卿还要否”

    定策扶危功臣,安定候、太子太傅上官桀昂首挺胸,怡然不惧“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子亦不过天之嫡子,代天牧民而已”

    “臣闻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臣等定策扶危功臣,受天下人之托,奉丞相之命,辅佐天子,羽翼汉室,天子有错,亦可责之,此代天行权而已”

    于是,太后竟怯怯然,终不得再言。

    这个故事传出去后,天下儒生纷纷叫好。

    独夫民贼,吾能惩之

    不独是思孟学派的人在说,公羊、谷梁、左传乃至于已经只剩下一口气的古文诸派,也都纷纷迎合。

    自永始以来,士大夫贵族地主豪强官员们,靠着丞相放权,行共和故事,渐渐的尝到了甜头。

    自然,没有人再想看到过去,天子一言而决,口含天宪,无人能制的情况出现。

    建章宫里的天子,在世人眼中,已经从过去绝对正确,永远神圣的形象,渐渐变成了类似神祠之中的泥塑雕像。

    他可以有,但不是必须的。

    正所谓,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

    很多儒生,甚至深深的以为,若是天子不肖,国家或许可以干脆不立天子,免得出现周公之后,幽王之乱。

    独夫民贼,更是应该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官桀的作为,因此被人称颂,以为是古代贤臣的作为。

    至于建章宫里的小皇帝和太后

    还是那句话,他有几个校尉

    永始之后,随着丞相整理、编纂的各类典籍和书册,渐渐的为人所读。

    现在,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个会和过去一般,愚忠于一家一姓。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子,亦不过天之嫡子而已。

    但天下人,亦天之庶子。

    嫡子有错,庶子谏之,再谏不改,责而教之,教而不改,放而囚之,此周公所以放厉王,伊尹囚太甲之事。

    于是,汉室的权力结构已经变了。

    天子虽然依旧神圣、高贵。

    但天下人已经可以用天下来钳制甚至限制、规制天子。

    天子有错,大臣责之,责之不改,放而囚之。

    一家一姓不可凌于天下之上。

    当然了丞相虽然说过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天下之人,无论贵贱,律法制度之前,人人平等。

    但终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定策扶危功臣,更是仅次于丞相家族的平等。

    其子弟地位堪比过去的皇子皇孙,绝非虚言

    须知,这些人可是在国策大事上,享有和丞相同殿而议,最终投票决定臧否的权力。

    除非丞相动用其同样被天下人所共授的特权,否决廷议公论的结论,不然,即使丞相也要遵守廷议公论的决定。

    而自永始以来,丞相自守其权,从未动用过这一特权。

    于是,定策扶危功臣们的权柄,远远超过了实际想象。

    他们虽非刘氏,却比刘氏更尊贵,虽非诸侯王,却权比诸侯王

    杜悦骤然听闻了辛庆忌的来历,自然是惶恐不已,奉承至上。

    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对航线、地理的熟悉,最终,杜悦被辛庆忌征辟为楼船参军,获准携带部曲,跟随舰队,远航身毒。

    巨大的楼船舰只,缓缓驶离停靠的码头。

    这一支从遥远的辽东冰冷海域而来的舰队,不过四艘楼船炮舰。

    但每一艘,都大如小山,搭载了水手、炮手以及名为鹰扬陆战士在内的四百余人。

    其中,鹰扬陆战士,约在两百。

    换而言之,这支舰队有八百可以上岸作战的士兵,编为一个校尉,倒也是合理的。

    只是,区区八百名士兵,如何远征万里

    难道说还有援军

    但问题是,若有援军,这万里碧波的大洋上,如何联系

    这让杜悦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舰队抵至日南郡以南的扶南国附近,听说当地的扶南蛮族叛乱,攻破了其王都,挟持国王,围攻汉家设置在扶南国的镇南港。

    辛庆忌当即下令楼船调转航向,驰援镇南港。

    于是,杜悦见到了大汉王师最新的作战方式。

    四艘炮舰,沿着镇南港外港一字排开。

    搭载在这四艘炮舰上的上百门火炮,从一个个舱口露出黑洞洞的炮口。

    然后,阵阵霹雳声从舰船上响起,硝烟弥漫,三次齐射后,镇南港外的蛮族军阵,已经沦为血肉地狱。

    就连他们带来的大象,也被汉军舰炮轰成了碎肉。

    接着,炮舰搭载的士兵,在炮舰的炮火掩护下,由辛庆忌指挥登陆。

    八百汉家鹰扬士,取下了他们背上背着的长杆武器,装填、点火、扣动扳机。

    樯橹灰飞烟灭,数万蛮军尽为齑粉。

    此役,汉军斩首两千,但俘虏高达一万。

    扶南国自国王以下,肉袒来降,为首的叛臣,更是被扶南的叛军自己抓了起来,送到了镇南港。

    汉军,在这些被发文身的蛮夷眼中,已经和神明无异。

    哪怕是在杜悦这样在太学读过书的士大夫眼中,也已经和神明差不多了。

    八百灭一带甲数万之国,再非神话,而是现实。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要做门阀》,方便以后阅读我要做门阀第一千两百六十二节 开拓时代(3)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要做门阀第一千两百六十二节 开拓时代(3)并对我要做门阀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