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刘备称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南门太守 本章:四、刘备称王

    曹操把在汉中的军队全部撤了出来,汉中再次易手,这块战略要地在曹操手里前后还不到三年。

    曹操到长安后,考虑到汉中已失,其左翼的武都郡必然难保。他担心的是刘备与武都郡氐人部落首领联合起来,以氐人为先锋进攻关中,那样一来整个雍州的安全都将受到威胁,为此他召来雍州刺史张既商议对策。

    张既建议,可以把武都郡的氐人迁到天水和关中一带居住,事先告诉他们先迁出来的有重赏,到时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出来。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先后从武都郡迁出五万余户氐人,让他们居住在扶风郡、天水郡等地。

    据《三国志杨阜传》记载,曹操担心武都郡百姓恋土不愿远迁,多亏武都郡太守杨阜深得民望,当地百姓自愿随迁(百姓襁负而随之)。杨阜把郡政府搬到到槐里(今陕西兴平)办公,他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敬爱。

    雍州刺史部虽然名义上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但内部并不平静,各地的割据势力很多,其中武威郡的颜俊、张掖郡的和鸾、酒泉郡的黄华、西平郡的演等势力较大,他们自称将军,互相攻击。

    这时,颜俊突然向曹操表示效忠并请求帮助,他愿意把母亲及儿子送到邺县为人质。曹操问张既如何处置,张既说:“颜俊这些人称王称霸,傲慢狂悖,出尔反尔,缺乏信用。在当前局势下,可以挑动他们互斗(宜两存而斗之),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再次采纳张既的建议,暗中推动这些割据势力之间互斗。只用了一年多就收到了效果,在内斗中和鸾杀了颜俊,自己又被武威郡人王所杀。张既长期在西部任职,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在他的努力下,曹魏在雍州暂时没有大的威胁,但是汉中郡的右翼,问题却比较严重。

    汉中郡的右翼是房陵郡、西城郡和上庸郡,这是曹操上次征张鲁后新设的,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安康、商洛以及与此相邻的鄂西、川北等地,房陵郡的太守名叫蒯祺,他出身于荆州蒯氏家族,原来在刘表手下任职,刘琮投降曹操后蒯祺随之投降,曹操任命他为房陵郡太守。

    蒯祺还有一个特殊身份:诸葛亮的姐夫。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其中一个嫁到了蒯家,丈夫就是蒯祺。

    刘备占领汉中后,任命孟达为宜都郡太守,命令他进攻房陵郡。孟达一鼓作气拿下了房陵郡,顺便把蒯祺给杀了。

    或许孟达事先不知道蒯祺跟诸葛亮的关系,所以把蒯祺杀了;或许孟达知道蒯祺的身份,但觉得他是敌对阵营,没有多想就把他杀了。史书没有记载诸葛亮对此事的反应,但多年以后孟达遇到了麻烦需要诸葛亮伸出援手时,想必孟达才忽然发现他当初杀了这个蒯祺是多么不合适,这些都是后话。

    刘备派养子刘封从汉中出发,沿汉水南下与孟达会合,并领导孟达原来的部队(统达军)。刘封此时的职务是副军中郎将,大概相当于旅长,勉强算个师长,而孟达作为郡太守无论年龄、地位都高于刘封。孟达刚刚攻占了房陵郡,立了大功,对于刘封这个“太子爷”孟达很不服气,这为他们日后矛盾暴发埋下了伏笔。

    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孟达攻下房陵郡之后,刘备担心对他难以控制(先主阴恐达难独任),这才派刘封与孟达会合。刘备一定会把此去的真正意图告诉刘封,所以刘封才会一直不把孟达当回事。

    刘封指挥孟达攻打上庸郡,上庸郡太守申耽投降。这个申耽是地方实力派,先后名义上归过刘表和曹操,但他是个土皇帝,独立性很强。为了笼络申耽,刘备拜他为征北将军,兼任上庸郡太守,拜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兼任西城郡太守。

    这样,曹操辛苦经营的汉中、房陵、上庸、西城一线全部落入刘备手中,在西线战场的这一轮争夺战中,曹操大败。

    如前所述,在以往刘备直接与曹操的交手中总是负多胜少,汉中之战是他们最后一次直接指挥的对攻战,结果刘备赢了,赢得很彻底也很漂亮。

    刘备开拓荆州,占有益州,吞并汉中及上庸三郡,这些都发生在短短几年之中,想当年,刘备只要一听说曹操来了就会立即逃窜,如今也敢跟曹操硬拼死磕一把,而且还把曹操弄得很狼狈。

    论地盘和实力以及个人声望,刘备认为自己比曹操已经不差什么。曹操撤走后,这一年的七月,刘备在汉中正式称王,实现了和曹操真正的平起平坐。

    曹操是魏王,刘备称的是汉中王。

    和曹操当初称王一样,刘备手下也联名给献帝上了一份劝进表,这份劝进表由一百二十七位文臣武将共同署名,其中包括: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长史兼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

    以马超领衔是因为他的影响最大,同时他曾经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徐州刺史,虽然没有去上任,但资历在那儿摆着呢。许靖排第二,因为他是个天下知名的大名士,曾经被任命为巴郡太守,是朝廷正式承认的官员。这份劝进表从骂董卓开始,接着骂曹操,说他们窃取国家权柄,杀害皇后太子,祸害天下百姓。而刘备正是拨乱反正的那个人,他曾经跟董承合谋诛杀曹操,虽然没成功,但一直心系朝廷,希望有朝一日保护天子重返洛阳(克宁旧都)。自从在汉中击破曹操,海内英雄望风蚁附,但是刘备至今只是个左将军,名望不显,不利于捍卫朝廷(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

    所以,大家希望依照旧典,共同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同时拜为大司马,以汉中郡、巴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五个郡为封国,其下设官署按照汉初诸侯王的体制执行(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

    从大家给刘备所上的名号来看,基本是参照着曹操来进行的。曹操封魏王同时任汉丞相,刘备就以汉中王同时任大司马,丞相高于司空、司徒等三公,大司马号称“上公”,也比东汉的三公高,唯一不同的是,刘备实际控制的地盘较少,不能像曹操一样用十个郡作封国,他只有五个郡。

    刘备设坛场于汉水之南,陈兵列阵,在群臣陪侍下,登坛拜读了一份写给献帝的奏表,之后拜受汉中王的玉玺、绶带以及王冠,同时交还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

    刘备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以许靖为太傅,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其余众人也都各有任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到对诸葛亮的任命。查《三国志诸葛亮传》,从刘备入成都到后来称帝,这中间大约有五六年时间,《三国志》对这一时期诸葛亮的记载只有简单几句话:“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也就是说,刘备称汉中王时诸葛亮不仅不在现场,而且在别人都升了官的情况下他的职务仍然没有变。关羽等人担任的前、后、左、右所谓“四方”将军,在军中地位很高,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与“四征”“四镇”将军地位相当,如果把他们看作中将,诸葛亮勉强算是少将。

    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刘备左将军府的日常工作(署左将军府事),但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这个左将军已经变成了马超,诸葛亮不可能到马超府里去办公,他的正式职务只剩下了军师将军这一个。

    在刘备此次所任命的职务中最令人瞩目莫过于尚书令一职,实际职责是处理汉中王府的日常工作,刘备任命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不过,法正命不好,刚担任这个职务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据《三国志刘巴传》记载,法正死后接替他出任尚书令的,仍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巴。所以,直到这时诸葛亮在刘备阵营里的地位仍不显赫,他的真正崛起,始于刘备称帝之后,他被刘备任命为丞相,逐渐掌握大权。

    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即返回了成都,对于让谁来镇守汉中,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人选是张飞,就连张飞自己都这么认为(飞亦以心自许)。毕竟汉中与荆州一样,如同益州的两个臂膀,荆州由关羽镇守,汉中当然应该交给张飞,但是刘备把留守汉中的正式人选公布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刘备选的这个人毫无名气,他的名字叫魏延。

    魏延字文长,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信阳)人,他跟随刘备入益州,开始不过是中下级军官(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但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目前是牙门将军,虽然升得很快,但在军中的地位还不算太高。

    刘备下令,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负责汉中一带的军政事务,由于这个任命太出人意料,军中上下都很惊讶(一军尽惊)。

    刘备临行前大会群臣,故意在大家面前问魏延:“如今委你重任,你有什么打算(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气壮山河地说:“如果曹操倾天下之兵而来,我替大王拒之;如果曹操只派一般将领十万八万人马前来,我替大王吞之!”

    刘备表示赞许,大家也被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染(众咸壮其言)。


如果您喜欢,请把《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方便以后阅读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四、刘备称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四、刘备称王并对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