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次机会,还是一个大坑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南门太守 本章:五、一次机会,还是一个大坑

    兴平二年(195年)底,曹操在雍丘城外发动最后攻势,一举攻占雍丘,杀了张邈的弟弟张超,巩固了兖州的局势。此时正是献帝一行受困于河东郡的时候,也是孙策渡江开拓江东的开始。

    曹操也敏锐地注意到了献帝东归事件,之前毛曾提出过“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曹操觉得现在正是机会。

    但是,曹营内部对于是否去迎接天子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理由估计跟郭图、淳于琼差不多,认为迎奉天子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带来许多麻烦,别的不说,单就后勤保障就是一个大包袱。同时,大家认为兖州周边还面临着吕布、袁术这些敌人(山东未平),而洛阳及周围的韩暹、杨奉、董承、张杨等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插手洛阳的事务,没有特别的把握(未可猝制)。

    荀坚决赞成去迎接天子。荀认为:“当年晋文公因为接纳周襄王而使诸侯影从,汉高祖东讨项羽时因为给被项羽杀害的义帝服丧而深得人心,这说明天子的号召力。之前将军您虽然力所不及,但仍然派使者到长安朝贡,说明您心在王室,有匡扶天下的素志。现在天子蒙难,百姓忧愁(百姓感旧而增哀),如果奉主上以从民望,这是大顺;秉至公以服天下英雄,这是大略;扶持大义以招引天下俊杰,这是大德。天下虽然也会有不服的人,但成不了大气候,区区韩暹、杨奉又能怎样?我们如果不早做决断,一旦他人抢先,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荀的意见得到了毛和程昱等人的支持,这同时也正合曹操的心意。这时,曹操还接到了一直跟随在献帝身边的老朋友兼老乡侍中丁冲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告诉曹操献帝身边的一些情况,也建议曹操立即前来迎驾。丁冲信中说:“您平时常常表露出匡济天下、辅佐皇帝的志向,现在到了实现志向的时候了。”

    丁冲的来信让曹操进一步坚定了迎接献帝的想法,他调整了战略部署,对徐州的刘备、吕布暂时采取守势,把攻击的重点转向西面的豫州。

    建安元年(196年)春天,献帝一行还困在河东郡的时候,曹军主力便开始向西移动,进入豫州刺史部陈国境内的武平县(今河南柘城),属于袁术集团的陈国相袁嗣投降。拿下陈国,曹操继续挥师西进,进入汝南郡和颖川郡。这两个郡都是天下知名的大郡,但此时以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为首的黄巾军在此势力很大,他们曾先后依附过孙坚和袁术,算是袁术集团的盟友。

    曹操命于禁等人与黄巾军作战。黄邵夜袭曹操的大营,于禁率麾下人马将其击破,斩杀了刘辟和黄邵,何仪等人率众投降,曹操提升于禁为平虏校尉。

    此时天子已到了洛阳,曹操派曹洪为先头部队,向洛阳进发,前去迎接献帝。但是,曹洪却遭到了董承、杨奉等人的武力抵抗,不得前进。杨奉有一定战斗力,因为他手下有一个能打的猛人,名叫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今山西洪洞)人,年轻时曾在河东郡做小吏,后追随杨奉镇压黄巾军的蓝本部,因为战功逐步升至骑兵师师长(骑都尉),成为杨奉手下一名高级将领。

    西行受阻,曹操心里有点郁闷。据考证,著名的《善哉行》组诗的第三首就作于此时。诗中有“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以及“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等句子,表达了虽欲尽忠却无法实现的失落之情。正在进退不得之时,曹操又一次得到了贵人的暗中相助,这个人还是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董昭。

    董昭到了长安以后被任命为议郎,也经历了千里大逃亡,侥幸活着回到了洛阳。听说曹操所部在洛阳以东地区受阻,董昭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再帮曹操一把。

    他看到董承、杨奉、韩暹、张杨这些人互相都有矛盾,于是先从杨奉下手,伪造了一封曹操的信,信中说:“久闻将军大名,早就想表达敬意。现在将军率领军队,不怕万难,让天子重返旧都,这样的功勋举世无双(翼佐之功,超世无双)啊!”在对杨奉大拍一顿之后,信中表示愿意与杨奉结盟,杨奉主内,曹操甘为外援,并表示自己粮草充足,保证供应。

    董昭看来擅长一门技艺:伪造文书。当年奉袁绍之命只身前往钜鹿郡平息叛乱的时候,因来不及向袁绍请示,就伪造过袁绍颁发的命令。王比奉曹操之命出使长安被张杨扣留,董昭不仅说通张杨放行,而且模仿曹操的口气给李、郭汜写信,进行疏通。现在,他又一次模仿曹操的口气给杨奉写信,董昭看来是这方面的高手。

    杨奉接到书信,真以为是曹操所写,高兴不已,对手下诸将说:“曹将军人马就在附近,有兵有粮,正是国家现在要仰仗的呀(国家所当依仰也)!”于是向献帝上书,封曹操为镇东将军,承袭其父曹嵩的封爵费亭侯。

    在《曹操集》中至今保留有三篇文章:《上书让封》、《上书让封亭侯》和《谢袭费亭侯表》,都是曹操此时依照惯例所上的奏章。

    另一边,董承和韩暹因为不合曾经刀兵相见,为了扼制韩暹,董承暗中给曹操送信,让他带兵来洛阳。曹操很高兴,机不可失,立即率兵向洛阳进发。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到了洛阳,在南宫旧址新修的杨安殿内见到了献帝刘协。当时,献帝君臣正深受粮荒所困,曹操此来不仅兵力充足,还带来许多粮食。献帝很高兴,宣布由曹操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录尚书事),并授予能代表天子的节钺,即拥有临时决断之权。“录”的意思是总管,“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尚书台的各项事务。尚书台是朝廷日常办事机构,类似于朝廷的秘书局,尚书台的主管是尚书令,副主管是尚书仆射,在尚书令之上再设一个“录尚书事”,意味着此人可以决断尚书台的一切大小事务,实际上就是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这可以视为曹操总揽朝廷大权的开始。

    曹操也见到了故人丁冲和钟繇等人,经过长途跋涉和多次生死考验,他们所幸还都健在,今后他们都将是自己事业上的重要助手之一。

    曹操同时见到了董昭,这个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朋友让曹操十分感激。曹操让董昭跟自己并肩而坐(引昭并坐),向他讨教下一步如何行动。

    洛阳及周边除了曹操所部外,目前还有董承、杨奉、韩暹、张杨等四个实力派,董昭建议曹操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曹操采纳了董昭的建议,先联合董承和杨奉,攻击张杨和韩暹。曹操上书,弹劾张杨、韩暹的罪状,韩暹不安,只身匹马跑到张杨营中躲了起来。献帝念二人迎驾有功的份上,要曹操不必再追究。

    八月,献帝下诏,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在曹操的主导下,诛杀了尚书冯硕、议郎侯祈、侍中壶崇等三人。这三个人情况不详,曹操为什么掌权伊始就大开杀戒,原因也不太清楚。也许这三个人早已恶名在外,诛杀他们既为自己立威,又顺应了民意。

    同时,由献帝下诏封十三个人为侯,以奖励他们一路上护卫天子的功劳。这十三个人是: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和种辑、尚书仆射钟繇、尚书郭溥、御史中丞董芬、彭城国相刘艾、冯翊郡太守韩斌、东郡太守杨众、议郎罗劭、议郎伏德、议郎赵蕤。

    通过一罚一赏,曹操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加上兵力最强,有充足的后援保障,曹操对朝廷的控制力在逐渐增强。

    但是,洛阳周围十分残破,朝廷落户于此后勤保障终究是个沉重负担。而且,董承、杨奉、张杨等人还掌握一定实力,随时可能向自己发起进攻。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曹操继续问计于董昭。董昭建议干脆迁都到许县去,并说“要行非常之事,必须有非常之功”,唯今之计,必须迁都。曹操也有此意,但他觉得天子刚刚回到洛阳,人心思稳,这个时候提出迁都的想法,大家能接受吗?


如果您喜欢,请把《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方便以后阅读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五、一次机会,还是一个大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五、一次机会,还是一个大坑并对曹操秘史1·英雄出道本无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